顾恺之见到林幸身后,张彤云和陆葳蕤竟然相继与林幸从同一间木屋中走出来,不由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甚至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张彤云见到顾恺之的样子,面色顿时有些尴尬,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要解释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说,最终将头低了下去。
林幸倒是注意到这些,顺手接过顾恺之手中递过来的东西,只见是一个雕琢的颇为精致的木盒,诧异道:“长康,这是何意?”
顾恺之啊了一声,缓过神来,便不再去想两女与林幸同屋的事情,注意力又回到他所关注的事情上来,笑嘻嘻道:“幸之,此物是赠给你的,你仔细看看便知。”
林幸便仔细向那盒子上看去,越看越觉得这木盒的雕工甚是眼熟,竟似乎在哪里见过。他将这木盒翻过来,朝底部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刻着“林氏木业”的留款。
林幸不由失笑,打趣道:“长康啊,你怎么将我林氏生产的木盒赠给我?就是借花献佛也没有你这样的吧。”
“额,啊?——怎会如此,让我看看。”顾恺之一头雾水,拿起那木盒一看,顿时脸色一红,不好意思的道:“对不住对不住!幸之,这木盒是我在吴郡一家商行里随便买的,怎知偏巧就是你林氏生产?不过也不妨事,盒子只是装盛之物,重要的是里面装的东西,我是叫你打开来看呢,你快看看,觉得如何?”说着说着,他竟然一脸兴奋之色,似乎很期待林幸看到里面的东西。
原来林氏商行由与木材相关的造纸、木炭起家,经过多年发展,业务渐渐拓展,生产的产品品种已经越来越丰富了。不说别的,但是与木材相关的这一块,林氏已经先后推出了木盒、木碗、木筷、木盆、木桶、木质屏风等等多种木制品。开始多方位的占领市场了。
顾恺之随手买一个木盒,便发现是林氏生产,由此可见如今林氏旗下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之高了。
正巧旺财此时正准备赶去吴郡。在一旁听到了顾恺之的话,他顿时很感得意的道:“这有何稀奇,你挑选的是我林氏的木盒,正说明你有眼光。由于我林氏的木制品做工精美。结实耐用,现在已经畅销于周边好几个郡县了,在有些地方还已经供不应求了呢。”
顾恺之听了有些感兴趣的问道:“如此说来,这些精美的木制品全是林氏自己制作的?怎么能制出如此多来?”
旺财道:“我们有专门的工坊啊,数十个匠人在里面同时劳作。并且分工合作,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这么多精美木器。不过随着生产能力增加,现在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钱塘周边的山林木材资源,已经被林氏充分的开发利用起来,但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很快木材和竹材的原料就会供不应求。所以目前,林氏已经在兴建林区。人工栽种树木和竹子。以期望能够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旺财一说起这些,便是满口滔滔不绝,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把一旁的全芷晴看的捂着嘴直笑。
林幸见旺财说的没完没了,便打断道:“好了好了,快去忙你的事情去吧。我等还要去学堂呢。”旺财这才不好意思的笑笑。与众人告辞而去。
顾恺之见林幸还捧着木盒,尚未打开。不由急道:“幸之,快打开来一观呀。我正等着听你的品评呢!”
林幸听此一说,也感觉有些好奇,便将盒子打了开来。
只见盒中竟是一幅画轴,林幸顿时恍然,笑道:“长康是守信之人啊,果然按期将画作交付于我了,待我来看看画的是什么。”说着便将画轴打了开来。
陆葳蕤等人也感好奇,纷纷凑过来看。
顾恺之搓着手,眉飞色舞的问:“如何?”
林幸细细一看,只见整个画面用大片的朱砂做渲染,火红的一片,画的正是夕照下的小镜湖景,近处的湖湖面,与远处的山,互相呼应,颇具高古之气。
画中线条是顾恺之一贯的风格,紧致细密而流畅自然。用细密的线条来表现水波应该算是古代山水画中惯常使用的手法了。
只不过顾恺之这幅画中稍稍有些不同,那些线条不再是完全的写意风格,而是多了几分写实的味道,波光之中,水波的部分居然还有明有暗,很显然是借鉴了林幸的光影画法,将湖面上反射出的耀眼夕阳光芒与泛起的那种波纹的质感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山水相比于人物,对此时的顾恺之来说,显然更为的擅长,这幅画无论是从构思还是从布局,以及技法上,都可以算的上是水墨山水画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了。
而最妙的是,画中的小镜湖上,居然还有一只小小的乌篷船,船头并没有人撑船,而是正在离湖边渡口不远处,静静的自由飘荡……
此外,画轴的一角,还有顾恺之的两句题诗——“孤舟渡边渡,夕阳山外山”,以及顾恺之的留款。这两句诗将画中的意境点缀的更加丰满生动起来,让此作真正的可以称得上是“诗情画意”了。而且顾恺之的书法亦是颇为可观。
林幸看的内心不住赞叹,颇有些爱不释手。不过看着看着,他却情不自禁的将目光停留在了那艘湖中小船上,这让他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联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