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军队作为重中之重,郑中原一时也不敢放松。
部队最大的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伊阳休整的时间,独立师组建了第一旅,旅长刘健,下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直属炮营。
步兵团的编制和以前差不多,仍然是十连制。而直属炮营则拥有三十六门日制山炮和野炮。
这样一来,第一旅就拥有了一万多兵员,而其重火力则拥有三十六门重迫击炮和三十六门日制火炮。步兵营编制中,每一个营增加了一门战防炮。计划中,最终的编制实际上相当于日军一个混成旅团。(到十一月估计能够满编。)
二团人数暂时没有扩编,在郑中原的计划中二团将成为一个装甲部队,现在已经有了雏形。现在只有三个营,两千两百人。而装备现在还严重不足,只能等经济缓解之后才能完全装备。
四团和三团打乱重新编制为三团和四团两个团。每个团都是十一连制。与一旅的步兵团稍微有所不同的是,拥有两个炮连,一个重迫击炮连和拥有十二门德制山炮和野炮的炮连。而战防炮也只能做到每个营配备一门。这种编制使得部队的火力趋于合理。
最大的改变是炮团,现在改成炮旅,旅长何知农。但是下面暂时不设置团长,仍然以营为编制。
炮一营,三个连两门德制150MM重炮(注,刚刚购买的十门重炮还没有到货,为了早日训练出部队,现在实际上人员已经是满编的一个营了)
炮二营两个连六门日制150重炮(缴获的加农炮)
炮三营三个连十门日制的150野炮
炮四营三个连十一门日制120野炮
炮五营两个连,十门高炮,其中德制两门日制八门
改编以后,整个独立师拥有两万两千人的庞大编制。仅仅炮旅就占了十三个连大约四千五百人(炮连人数多少不等,与步兵连的编制有所区别)
如果加上医院和后勤的话差不多有两万五千人。
当然人员还差得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救治的伤兵和少部分新招的士兵。要知道现在在伊阳的伤员数量有一万三四千,这些人至少有一半都能成为合格的士兵。
郑中原回到伊阳就开始大力招收有文化的兵,甚至指示对于有文化的士兵甚至可以放宽一点点要求。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间一直到了九月,独立师也才拥有作战部队总计不到一万五千人。而新兵数量则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在增长,郑中原几乎没有办法止住。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国府把花园口决堤栽倒了小鬼子头上。消息迅速引起世界各国关注,一时间,无论路透社还是美联社的消息都显示出,世界各国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日军的这一暴行。
决堤之后,面对日军的侵略,豫东民众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诸如游击队、看家队、自卫团,还有红学会、黄枪会、妙道会等各种各样的武装团体,保卫家园,三里一司令,五里一队长,名目繁多。
同时,豫东民众抗日参军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国民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白崇禧在7月24日专门致电蒋委员长,指出与豫东相连的安徽北部地区“民风强悍,从军者极众。此次受敌摧残,多起而组织武力自卫,到处游击,时有效果,且向与驻军感情融洽,数逾十万”
8月15日的《申报》(香港版)《豫省的民众武力》一文如此描述“豫省民风强悍,人民体魄平均都很强健,所以本省的壮丁应征入伍是比较受人欢迎的。河南省壮丁的征调除了国家依法征调者外,还有各部自行派人招募。豫省应征的人数,截止上月底,据统计至少已征调40万人。”
而独立师作为一支乡土部队,自然成了青壮参军的首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