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日,独立师300旅整军出发,打仗这种事情吉凶难料,郑中原还是带了足足五千人。
九月十七日,部队还在路上,下午就得到消息,潢川已经被日军攻克。
九月十九日部队全部到达长台关,接到胡宗南的命令立刻驻守长台关,沿淮河一线防守。
等郑中原安排了一切事物,于九月二十一日到达长台关,就得到消息,罗山已经被日军攻破。
长台关旧称“长台渡”,位于长台关城墙小南门口外边十几米处。是明、清时期淮河上的一个渡口,盐、粮等货物由此过河,以及运往上游和下游。
古时候淮河窄而深,滚滚河水长年不断。因而两岸翠柏成荫,景色秀丽,曾为信阳八景之一。
现在长台关是平汉铁路的一个重要关口,这里有跨越淮河的铁路桥。距离信阳二十多公里,如果鬼子攻打信阳,这里绝对是鬼子进攻的目标。
要说长台关地理还可以,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防守隐患。这一段淮河是南北走向,由南向北蜿蜒百余里。华军不可能沿河布防的,那样再多军队也难以防范。
郑中原和齐云天商议一番,决定在长台关北面留守一个营的兵力,保证后路畅通。驻扎地是淮河北流,然后转向东的拐弯的地方,也是平汉铁路的一个站,明港。
刚到长台关,郑中原顾不得休息,虽然他对军事还是一知半解,但现在他已经养成了习惯,到一个地方先看地势。兵凶战危,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方面郑中原知道现在华军独自抗战,世界其他国家还是歌舞升平,这对郑中原没有用。人和方面,郑中原自成一派的小势力,很难说有什么人和。那就只有多多倚重地理了。
要说仅仅是长台关的防守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炸了桥,鬼子要想攻过来,即使一个师团,郑中原也有信心挡住,可问题是,鬼子可以从下游上游,好多个点突破。所以死守此处,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合理。
司令部后续的电文说得明白,坚守长台关,不能炸桥。连个期限也没有。这命令,明显是为信阳守军留撤退的后路。
布防齐云天非常有经验,不用郑中原管。部队早早的就把炸药绑在了桥墩上,电雷管也装好,电线弄了三条预防万一。齐云天做事细致的很。
郑中原站在河岸上,观察着眼前的这条河,夕阳下波光粼粼,一幅田园风光。他此时已经不是驴友的心态欣赏美景了,而是在观察。经历了这么多血雨腥风,他那点小资浪漫已经荡然无存。
淮河在这一段水势不大,河面有一里宽左右,曲曲弯弯的。两岸不是下游的平原,河水在丘陵间穿过,发出一阵阵涛声。水势不大,有些地方人马可涉水而过。这里已经算是桐柏山区了。河的对岸地势并不平坦,有些起伏的丘陵,但都不高。这样的地势一直延伸到信阳城下。
郑中原知道,信阳这个年代规模很小,只有几万人口。后世此处最著名的就是信阳毛尖茶,这种茶味道醇香,是郑中原最喜欢的茶。
如此美丽的地方,很快也要经历战火了。
而郑中原的感慨还没有来得及抒发,就被胡宗南召到了信阳。这次见面,胡宗南一脸的深仇大恨。-----此时驻防罗山二线的是他的部队。
郑中原不知道为罗山什么丢的那么快,随口问了几句,胡宗南只说一言难尽,只是稍稍的提醒要注意友军。
郑中原后来知道,罗山丢失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川军第一二四师擅自撤退。
而胡宗南一脸的苦大仇深原因是他想惩罚该师长,但是竟然难以执行。川军大佬孙震做保,这么大的事情最终只能给该师师长曾苏元两个记大过处分。
而胡宗南却被骂的狗血喷头。川军纷纷表示,胡宗南这是拿着川军在打消耗。要不为什么把川军顶在第一线?胡宗南的精锐嫡系却在第二线防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