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郑中原到达信阳,看到一队队的伤兵在艰难移动。于是立刻下车,命令火车加入运送伤兵的行列。这样一来速度无疑会大大加快,一列火车至少能运送两千伤兵,从这里到驻马店一天一夜能跑两三个来回。有一列火车加入运输,恐怕明天中午就能把伤兵全部输送到安全地带。
反正现在武胜关已经被截断,这列火车也成了无主之物,郑中原自然是不会放手的。
等郑中原赶到长台关,发现独立师的部队已经被齐云天安排的七零八落,阵势非常奇怪。
齐云天用兵细腻,早早的就开始演习丘陵作战和退兵时交替掩护的战术。这一切郑中原都是知道的,但是看着地图上的标注,郑中原感觉十分凌乱,不知道齐云天在打什么主意。
明港那里现在还算安全,日军第三师团前锋并没有立刻发动进攻,估计是缺少渡河工具。而此时华军的两支败军167师和106师已经被战区司令部放置到了明港一带,据河死守。(明港位于长台关北面,是一个撤军的必经之地)。
长台关这里,仍然是独立师一个旅的部队,没有其他部队帮忙。郑中原对此有些愤愤不平。李长官和罗卓英还真以为独立师是铁打的?
对手可是一个第三师团,不是一个大队联队。郑中原再自负也不认为自己这几千人能抗住日军这种甲级甲等师团的进攻。
郑中原出外打工这些天,齐云天可是没有闲着,全军的演习都练了三回。
齐云天不论是真的有把握还是安慰郑中原。此时齐云天表现的胸有成竹,自信完全能够守住长台关。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明港,那里也是要害。可是独立师在那里只放置了一个连,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战局完全不由自己把握,这一点无论是齐云天还是郑中原都无能为力,只有相信友军了。
十日,接到情报,鬼子的第三师团主力出动,强攻浉河防线,开始进军信阳。气氛更加紧张起来。
唯一的好消息是,刘世勋则在信阳以南,夜间打日军一个反击,日军的进攻部队挨了一个闷棍,已经绕道进攻信阳了。
刘世勋坚守到中午,信阳伤兵完全转移,完成了防御任务。但是此时日军第十师团多路进攻,已经逼近信阳,他的前后都是日军,已经难以撤回长台关,不得已部队向西南方向的平靖关转移,准备绕个大圈子撤回来。
十一日,鬼子第三师团主力强渡浉河,开始分两路进军,北面的一路由日军第三师团一部分负责扫清信阳北面的威胁,已经开始向长台关移动。
情况越来越明了,看来将来面对的就是第三师团了。战场上敌我信息很难打探的准确。一时半会儿,不好确定将要面对的鬼子具体兵力。到了这个时候,独立师也难以确定要面对的是日军第三师团的北路部队,还是中路主力。不过不太可能是全部---独立师这点人马估计日军不会那么给面子,动用一个师团的兵力。
鬼子要拿下信阳,向南进攻武汉,从目前的战斗进程来看,根本就用不到两个师团。一个师团就足够了。郑中原猜测恐怕日军还有更大的野心。不过这只是猜测,但是第三师团舍弃了明港,向长台关移动,郑中原却想不出来缘由。
要知道,鬼子一旦拿下明港,独立师的后路被断,就只能向西撤退,这一路可全都是山路,崎岖难行。
第三师团的兵力部署叫郑中原摸不着头脑,齐云天也是疑惑不已。但是战场上胡宗南还在苦战,郑中原还得守好长台关,长台关如果失陷,胡宗南的第一军就危险了。胡宗南已经多次电话联系,郑中原也做了保证。
沿路防御的胡宗南第一军打得足够顽强,但是仍难当日军的全力进攻伤亡惨重。
不过胡宗南因为有了十二门重迫击炮,吃亏不算很大。历史上胡宗南把炮兵沿着大路两旁布置成了一个“非”字,不仅难以统一指挥难以形成优势火力,而且还容易被日军航空兵发现,结果大炮损失惨重。后来被华军将领当成一个使用炮兵的失败战例。
而这次,日军炮兵虽然也占领了沿路制高点。胡宗南这里也是日制山炮,山炮轻便,能分拆上山,同样占领了不少制高点。在炮火压制中并没有吃太大的亏。
而由于重迫击炮的使用,阵地隐蔽,使得日军航空兵难以发现,给日军极大杀伤。
总体来说胡宗南的阻击还是相当成功。由于第一军的牵制,125师也趁机脱险,于十一日下午撤退到长台关,此时第125师已经不足三千人,损失近半,弹药几乎耗尽。随即125师继续西撤开始休整。
十月十一日夜间,齐云天手下一干参谋根据侦察兵的报告,大致总结出来了鬼子的兵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