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腾空。
机舱里,黄显生和黎天才坐在张学良对面,孙铭久和苗剑秋站在张学良的身后。
黄显生、黎天才、孙铭久和苗剑秋都是张学良的心腹,他们是张学良倾力培养的新一代少壮派。
离开总统府,到飞机起飞,张学良脸色阴沉,一直没有说话。
飞机飞了十几分钟,张学良抬起头,道:“安丰推测韩立、刘黑七和孝侯有关系,蒋先生也是这么认为。”
安丰是黎天才的字,黎天才是张学良的心腹谋士,也是张学良的情报头子,东北军的情报机构是黎天才一手创立的。
黎天才道:“蒋先生一定认为后面的黑手是共产党。”
张学良点了点头,道:“安丰你还认为不是共产党?”
“不太可能。”黎天才道:“共产党类似于宗教组织,注重道德,不太可能是这种行事风格。”
黎天才以前也是共产党,民国六年被捕,被捕前为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旋即投奉,替东北军效力,为张学良重用。
孙铭九道:“不是共产党,那是谁?”
没人能回答。
黄显生道:“副司令,蒋先生是什么意见?”
张学良道:“日本人同意协议废止,但必须把孝侯调离河北,孝侯不同意,只同意到石门。”
苗剑秋道:“副司令,日本人会答应吗?”
张学良没说话,黎天才道:“日本人既然没准备打,于军长不同意,他们也只得受了。”
张学良道:“蒋先生要我要剿灭刘黑七,也要查出背后唆使之人。”
几人都知道,张学良有话没说,是关于于学忠的,于学忠不仅抗命,而且勾结共产党,蒋介石一定恨于学忠入骨,又怎会忘了于学忠?
张学良不说,其他人也不提,前几日,孙铭久大骂于学忠,张学良大怒,狠狠训斥了孙铭久一顿。
张学良不是对孙铭久发火,而是对于学忠有火发不出来。
看着张学良,黄显生眼里闪过一丝忧色。
飞机在南苑机场降落。
何应钦和于学忠站在最前面,他们身后是数十位平津的军政要员。
何应钦的心情很好,他终于可以把这个烫手山芋交出去了,而且既不必承担汉奸的骂名,也不必被人嘲笑为蠢货。
当然,这事儿很多人清楚,但范围小多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次只是口头协议,没成事实,自然不会被骂汉奸。至于蠢货,他至多是小三,前面有两大脑袋顶着呢。
张学良与众人一一握手,而后,驱车回到张公馆。
气氛异常,人人都感到了,到了现在,人人也都知道怎么回事儿:于学忠跟了别人,这个别人可能是共产党。
如果换种情况,必定人人都与于学忠保持距离,但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做,即便做,也不明显。
之所以如此,一句话,东北军除了张学良,有了另外的选择。
这个选择还不确定是谁,但已震慑了很多人,于学忠此举在东北军中下级军官赢得了巨大的威望,而且谁也不知道,到底还有谁跟于学忠一样。
回到张公馆,气氛依旧异常,一直到离开,张学良没找于学忠谈话,于学忠也没有,众人知道,张学良和于学忠彻底决裂。
―――――――
坐在车里,于学忠脸色阴沉,他和张学良彻底决裂。
他向韩立建议过,设法说服张学良,把尽可能多的东北军拉过来,但让韩立否决了。
韩立认为,东北军不彻底改造,会把别的人也拉进去陪葬,但要彻底改造东北军,目前,他们没这个力量,更没有时间。
于学忠不得不承认韩立说的有理。
东北军是一个军阀团体,派系斗争激烈、内耗严重不说,更严重的是人事制度。
军阀团体无一例外是独裁,独裁的不只是那个大头子,而是从上到下都如此,实际上,每一级将领都是一个小号的独裁者。
这些小号的独裁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招募一些手下,招募这些手下的头等因素就是不能有机会取代他的位置,另外是需要听话,至于能力如何是次要的,甚至不予考虑。
防止有被顶替的可能,自然不能招募比自己强的人,这样,就导致很多人是没有能力或是无耻之徒,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军阀团体越大,问题就越严重,东北军明明兵强马壮,却偏偏战斗力不行,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大肆收服东北军,保密问题不谈,如果不能彻底改造东北军,那组成的新团体还是军阀团体,只不过这个军阀头子由张学良换成了韩立而已。
当然,韩立要比张学良强的多,但不能根本改变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