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这几篇过渡章节写得比较平淡。情节需要,友友们原谅。继续求支持。)
上莲村全体村民盼望了几十年的通电终于启动,东南电网公司联合陵海省政府、海安市政府在经过论证后,开始在莲花山地区推行“村村通电”工程,组织了强大的施工队伍,投入资金三千六百万元为六个尚未通电的自然村进行电网建设。
海安市政府也是彻底下了决心。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施工队伍高效施工,在莲花山地区建设了1座500千伏变电站。在施工设备无法进入的某些险峻山区,他们全靠人抬肩扛。莲花乡的农村住得分散,他们有时为了一家或几家山区农户就要爬几座山头、架设五六公里线路。
为了帮助施工早日完成,方凌组织上莲村里的劳动力,积极做好各类保障工作,包括山路向导、饮食保障,安排住宿等。村民们也明显活跃多了,经常走出家门,远眺山上的施工进展,脸上都有掩饰不住的喜色。很多人都开始自己到县城,或是通过各种关系去采办一些电子电器设施。
每天,来村委会串门的人都多了很多,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村里能够完工通电。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问方凌:“方村长,什么时候我们能用上电啊?”
“快了,快了。”方凌说,“就在这一两个月,你们赶紧攒买电视机的钱吧!”
。。。。。。
董真交待的寻找张秋萍的事,被方凌交待给了刘金花去做。毕竟,她是村里本地人,每家每户基本上都算熟悉。
刘金花在这村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也没听过这个名字。于是发动自己的各类邻里乡亲关系去找,找了三天,告诉方凌:“没有这个人。”
于是方凌又去卫生站查病人资料。甄雪不让查,说病人都是有自己的隐私权的,除了医生外,别人无权去窥探他们的隐私。对此方凌很无语,隐私,一个多么小资、多么奢华的词,可是放在这些生活贫窘、被整个社会遗弃的麻风病人身上,又是多么的可笑。
志愿者护工最后还是拧不过一村之长的权威。
方凌查看了近年来的参加治疗的病人名册,还是失望而归。登记的名字,根本就没有张秋萍。如果硬要说相近的,那只有一个叫张萍的,一个叫张秀萍的。
“董女士,真的不好意思,我查了全村的人名单,都没有这个叫张秋萍的。帮不到你的忙。”方凌给董真打了电话。
“没有就算了,没有更好。”董真说。
“你要是觉得我没帮上忙,觉得不平衡,就想办法把这副主任给撤了吧。”方凌开玩笑似地说。
“你觉得你有让我出手撤你职的资格吗?”董真哧之以鼻。
方凌:……
“你说的那两个人怎么还没到啊?他们赶紧来,我好赶紧打发他们走,也了了一桩心事。”方凌有些不满地问。
“杨天城他们打的名义是到归安县看佛塔,看什么经书的,是来旅游出来玩的。他也知道我的人会监视着他的举动。所以,他要把障眼法做足。他不是个有耐心的人,这两天肯定会过去。”董真很有自信。
“他来了,我怎么说啊?”方凌问。
“据实相告。”董真说。
看起来很轻松啊。
。。。。。。
甄雪背着一个大竹筐,来找方凌,说是上山去找一种叫雷公藤的草药,以结合西药共同治疗麻风病。方凌的时间分配,现在基本上是一天在办公室,两天到乡里其他各个村子考察。两天中,又有一天要呆在上莲村。
乡党委成员们每人都有一个对点扶助村,方凌没有到那个级别,可兼任上莲村长这事,是在乡党委会上同意的,因此,也没有人多说什么。
而对于一个小小的乡来说,经发办的事务确实是不多,下到各个村考察考察,说不定灵感一来,就会发现好的经济发展项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