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
秋光先到野人家。”
心里不断反复念着许仙的《秋怀》,老秀才走在前往许仙家的路上,既是惊叹欣喜,又是感叹莫名,还夹杂着一点点担忧。
在这首诗的推动下,许仙的名声之盛,根本就不是同期的那些书生可比的,不只这些人,就是那些成名已久的名士大儒也鲜有人能够做的出同一层次的诗来。可以说,他们或许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做出这样的诗。
听闻名士罗洪先看到许仙的诗,都不得不感叹:“此诗虽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通俗易懂,却显得极其得当适体,平静、恬淡,悠然于诗表,绝不下于古往那些大名流的诗作。仅凭这一首诗,我敢断言,许仙,许汉文必定流传千古。”
能够得到罗洪先如此大力称赞,许仙的声名可想而知。
老秀才教导许仙十年,当然清楚许仙的才学,正是因为清楚,他才越加担心。
那首诗他不是没有品读过,甚至每天晚上都拿出来同历代的名作对比,觉着相差无几,可按照常理,许仙很难做出这种诗来,偶尔灵光一闪,机缘巧合下做出也不可厚非。
可问题就在这里,许仙的才学毕竟没有达到能作出这首诗的高度,再加上其得了县试案首,若就此志得意满,生出骄傲之心,不思进取,那他可就毁了。
老秀才能够在许仙县试时去暗中送考,对他的关爱不可谓不厚,现在又是这般情况,心里哪里放得下,这不,就急要赶到许仙家里,当面提点提点许仙,莫要陷入自满之中。
很快来到许仙的家门前,大门是开着的,老秀才很容易便看到许仙在院中练字,心下宽慰,赞许的点点头,能够练字,说明情况不是很糟糕。
许娇容看到大门外的老秀才,当然认得是许仙的先生,连忙就要叫许仙。
老秀才轻轻摇头,示意许娇容不用如此,他缓缓的来到许仙背后,静静的看着许仙写字。
许仙也够专心的,没能发现身后居然有人,可就是这样,老秀才更加满意,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正是读书写字必不可或缺的,如果三心二意,读书写字又能有多大的效果。
许仙的底子是很好的,书法能入老先生的眼,可不是容易之事。
而他之所以爱好书法,却是与他的武功有不小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毛笔字很特殊,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毛笔,毛笔它柔软而富有弹性,能随意地弯曲扭动,张驰有度,能潇洒自如地表现出各种粗细、大小、曲直,刚柔的线条变化。
更能把书者的情感赋予其中,这种“软笔”可横、可竖、可点、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形式特征。
当书者的技艺到一种高度时,毛笔在手,字已非字,点画线条随心书写,千变万化,以至所书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这和武功何等类似,毛笔便相当于手中的剑,剑可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扫等。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古人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当剑法达到一定程度时,剑虽在手,却犹如无,只因心中有剑,千变万化,随心所欲。
当然,这些都是许仙以前推测的,十年的苦练书法,让他明白可能自己进入了思想误区,不过,也不是没有半点收获,那就是书法可以使人心静气和,练会书法,再练习剑法,往往效果出奇的好。
许仙写着写着便越来越快。渐渐的,他的每一次落笔提笔都不假思索,彷如流水般缓缓淌出。
老先生望着凝神静气,奋笔飞书的许仙,看了会儿,觉着他的字体还差点东西,总是在其外而不得进,不由小声指点道:“主笔所向,副笔铺陈,随从实笔所向,虚笔再承接。一势接一势,势势相连,自然的拉出走势。”
许仙仿佛听到天外的乐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