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拍马前出,迎战何苗。
何苗根本就不是赵云的对手,交马只一合,就被赵云一枪挑于马下。
后面的朝廷士卒们,见主将被人一枪挑死,直接转身败退逃亡。
赵云、张辽挥军掩杀,敌军狼狈四处逃窜,一路斩获极多。
赵云大获全胜,自是开心不已。
这件事传回洛阳,朝堂震动,何皇后悲愤至极,当着皇帝刘宏之面,哭得死去活来。
刘宏只能好言安抚,并承诺给国舅何苗报仇雪恨。
虽然何苗不是什么大才,可他毕竟是皇亲国戚,这件事影响非常大,朝臣们意见出奇的一致,都同意征讨关羽。
经过商议决定,征辟曹操为五官中郎将,引洛阳精兵两万,进攻长社县,由北向南推进。
征调并州刺史丁原,引并州兵马进攻襄城,由西向东推进。
征调陈留太守张邈,进击颍水各渡口,切断谯郡与颍川的联络。
征调庐江太守陆康,引庐江兵马攻打谯郡。
征调徐州刺史巴祗,配合陆康,夹攻谯郡。
征调荆州刺史王叡,引荆州兵马攻击汝南。
另派老将皇甫嵩、扬武校尉陶谦,引洛阳精兵一万,攻击颍阳县,阻断汝南与颍川之间的联络。
同时派虎贲中郎将袁术,引洛阳精兵两万,配合王叡,夹攻汝南。
又遣南阳太守羊续,进击葛陂,进而形成合围。
朝廷打算九路并进,一举荡平关羽。
这回朝廷动静太大了,征调了九路大军啊,被点名的诸侯不敢再推诿,只能奉诏出兵,尽起本部精锐士卒攻击豫州。
想不到,赵云截杀何苗,惹了如此滔天之祸。
时关羽得知朝廷多路大军来攻豫州,顿时大惊,传令各郡收缩兵力,坚壁清野,打算死守城池。
不是关羽胆小怯战,打仗不能凭着匹夫之勇,朝廷九路大军,据各方探马回报,足足有二十余万人啊,并且是多路并进,相互配合。
豫州一共才四万多兵马,其中还包括不少新兵,并且兵力分散,如果野战,就会被夹攻,那样肯定吃亏,不如死守城池,等到朝廷大军粮草耗尽,自然退兵。
随着朝廷九路大军突进,豫州大片县城沦陷,有不少县城都望风而降。只有谯郡、长社、襄城、阳翟、颍阳、蔡县,这六个县城严防死守。
朝廷各路大军重兵围城,曹操围困长社。丁原围困襄城,又分兵围困阳翟,与曹操左右呼应。
袁术、王叡两路兵马围困蔡县。皇甫嵩、陶谦兵围颍阳,羊续又兵进葛陂,这四路大军互相合作,颍阳和蔡县已经被围成了铁桶。
巴祗、张邈、陆康三路大军围困谯县,豫州的形势不容乐观。
豫州现在太被动了。
薛礼于蔡县城头巡视,眼见城外四面全都是敌军,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并没有发动攻城,而是在安营扎寨,砍伐树木,制作云梯。
并且在城外构筑起高台,还在外围开始挖壕沟。
这种壕沟挖好之后,会在两侧放上拒马、勾刺等物,防止城内的军队夜袭营寨。
看起来这朝廷军中有能人啊,很懂军事。
蔡县只有薛礼自己镇守,没有人可以商量对策,凡事只能靠自己。
县城里兵马只有五千,想要出城突袭很难啊,外面的敌军至少有五万之数,兵力相差悬殊。
薛礼思绪万千,心中暗想,如果兵力足够的话,自己肯定在城西屯扎军寨,阻止敌军围城。可是现在不行啊,兵力太少了,只能靠城墙防御,好在蔡县地势高,不怕水淹。
小娃陈到拉着薛礼的衣袖,小脸紧绷着,死死盯着城外的敌军。
他才八岁,哪里见过如此阵势,但他并没有恐惧,反倒是跃跃欲试,这就是习武之人的底气。
薛礼抚摸着陈到的头顶,问曰:“徒儿,害怕吗?”
陈到曰:“有师父在,徒儿不怕。”
薛礼闻言,很是欣慰,心中已经做好了做坏的打算,如果最后实在守不住蔡县,就算是拼了自己的性命,也要把小徒儿安全的送出去。
这师徒之情可不简单呐,跟父子没有什么区别,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
通过这一年多的相处,爷俩早就情同父子了。
自从有了这个小徒儿,薛礼成熟了许多,和以前截然不同,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薛礼巡视一圈城头,又仔细地查看了城墙内侧的情况,并嘱咐士卒不要放松警惕。
因为沿着城墙内测设置了很多水缸。
这是担心敌军向城墙挖地道。
如果发现不及时,敌人挖到城墙的基座底部,从而会造成城墙的塌陷。
设置水缸,就是用来随时探查地下是否存在挖土的声音。
薛礼又吩咐士卒准备好大粪,他要请朝廷大军喝粪汤。
待到翌日天光见亮,朝廷大军开始了攻城,大批的士卒顶盾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