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秀第一天的成绩惨不忍睹,这种情况,书友在网上都是建议切书,开新书。
切还是不切?
王文青拿不定主意。
切吧,这是他打腹稿好多年才开始动笔写的,有点舍不得。
不切吧,这样惨淡的成绩,真的是打击了他的积极性。
他迷茫了,他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感到深深的怀疑。
在等待方葵做检查的时间里,王文青一直在看他的首秀成绩。
他突然觉得,自己一直认为可以成为网文巅峰的大作,原来是这么的不堪。
他读了几行,突然感觉十分恶心。
这样的作品太恶了!
我怎么会觉得这是神作呢?
但看看那些登顶的作品,又是无脑的小白文。
这让王文青十分的不解。
他不明白现在的文学生态怎么会变得这么的低智和幼态。
他不明白传统的严肃文学怎么就不流行了呢?
文学作品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要反映生活,揭露生活。
但是,这样的作品已经没有市场了。
现在的市场流行这种语句不通的无脑小白文。
王文青曾经想尝试写这样的小白文,但他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他感到极度无聊:怎么会有这种“文学作品”?
但市场就是这样,它总要迎合它的受众群体。
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作者和作品。
王文青算是败下阵来了。
那么,切了吗?
莫说要切了,那是真舍不得。
但要继续写下去,他又有深深的自我怀疑。
他回溯自己的“从文之路”。
是情怀吗,还是钱钱?
最先,肯定是情怀。
他读中学那会儿,什么学科都不行,就语文还“行”点。
他写作文比较顺畅,也写得比较快。
尤其是老师将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念时,他那虚荣心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他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后,他的兴趣就来了。
他参加了他们学校办的“萌芽文学社”,开始创办手抄报,发表自己的文章。
那种成就感,真是爆棚。
后来又疯狂地投书报刊杂志,也有幸偶尔将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
那时,钱不钱的无所谓,最主要的是看到报纸上有自己的东西。
飘飘然啊——
中国下一个大文豪,就是我王文青!
诺贝尔文学奖,也应该有我一份!
真的是牛逼他妈给牛逼开门,牛逼到家了。
后来……
应该是为了钱钱吧。
王文青一直在探寻,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创作是为了创作,还是为了生活?
结果他得出结论。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
那时候的文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读书作文,是可以养家糊口,甚至可以加官进爵的。
王文青就十分羡慕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通过写文章就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于是,他就感到他生不逢时。要是他生在古代,他也是一个大文豪了。
他就坐在等待区,天马行空地想象起来。
直到方葵做完检查叫他都没有听见。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方葵是食用了不洁食物而造成的严重的肠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