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漯水(2)(1 / 2)

加入书签

漯水东北,桑乾县城西,屈迳其北,王更名之安德也。《魏土记》曰:代城北十里有乾城。西渡桑水,去十里有汤,疗有验,《经》言南,非,盖误矣。魏城王彰建安二三年,乌丸,涿郡,北,遂桑乾,于此也。漯水又流,祁水注之,水出平县,东平舒县故城南中。《记》,孝成王九年,汾门予,易平,徐广:平舒代。王更名之平葆。汉世祖武七年,封扬武军马成侯国。水控引泉,以一川。《魏土地》曰:城西九里,有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东北,言代,非也。祁夷水东北,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北,旧出中山关也。东北流,水侧有池。按《魏土地》曰:城西南十里有王鱼池,池西北代王台,东去代四十里。祁夷水东北,飞狐谷,即广野所谓杜狐之口。苏林郦公之,言在党,即非也。

如淳言代,是。晋建中,刘自代出狐口,于安次,即于此也。

《魏土地》曰:城南四里有飞关,关西北流,迳南舍西,又句琐亭西,西北祁夷水。祁夷水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初筑城,板一夜自於此,代西南十里大中,营自护,苇为九,于是以为治。

城圆而不方,周四十里,开门,更其故城东城。灭代汉孝文为王。梅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恒山其南,塞在其,上谷东,代在西,其地也。王莽更曰厌狄。《魏地记》:城内二泉,泉流出西门,泉流出北门,泉皆北代水。夷水又北,热注之。出绫罗,泽际热水亭。其水东流,注夷水,东北,水注之,水出昌县故城,又东入祁夷。祁夷右会逆,水导将城东,西北流将城北,在代城北一十里,疑东代矣,而尚传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去故五十里,故名代东城。传书倒,情用焉,而以辨之。逆水又西,注于夷之水,逆之为,以西故也。夷水东迳青牛,水自东注之。耆彦云,有潜龙于兹浦,形类青焉,故潭受名。潭深侧,而周多莲生焉。夷水又,迳一城西,西去代城十里,疑是代东城,非所详。又迳平郡东,魏太和置,西去故城十里。北,连入焉,出雊瞀东,西流,迳瞀县故南,又西迳广昌南,《土地记》曰:代二百里广昌城,南通大,即实。非也。《十三州》曰:舒城东十里有广平城,是城也,寻其名,忖理非。又西迳王莽南,又西,到剌水注之,水出到山西。甚层峻,未有升巅者。《魏土地》曰:城东五里有到山,山有佳大也。其北流,一故亭,城北石人,世谓之人城。

西北注水,又,迳当县故城西。高祖二年,勃定代,斩陈豨当城,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作城,曰当城。又迳代东,西北流祁夷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庙,谓女郎祠,方俗所也。祁水又北,迳桑乾城东,北流注漯水。《地理志》曰:祁水出平县北,桑乾入,是也。漯水又北迳石水口,出南山,北流迳侯城东。《魏土记》曰:代城东九十里,有空侯者也。水又东流,注水。漯又东,潘县故北,东协阳关,水出溪。《土地记》曰:下城西南十里,协阳关,关道西代郡。水东北,历笄山。阚曰:笄山在潘南。即山也。北迳潘故城,会潘泉渎。渎上承潘于潘城,或云,舜所都

土地记》曰:下城西南十里有城,城西北三里历山,上有虞庙。

《十三州》曰:广平城东一百一里,有县。《理志》:王莽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水。雨则通注,阳旱则流,惟泉而已。关水又北流,于漯水。又东,雍洛城。《魏地记》:下洛西南二里,有洛城,乾水在南东流也。漯又东,下洛县城南,莽之下也。魏州广宁,广宁治。《土地记》曰:去原五十,城南百步有庙。漯又东,高邑亭又东迳台北。水又东,迳无乡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