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加入书签

故事

上亲庙,册皆曰“荐岁事”。先景宫,谓“朝献”;次太,谓之“朝飨”;末乃有于南郊。予集《式》时,曾预讨,常疑次序,先为尊,则郊不在庙后;若后为,则景宫不应太庙之。求其从来,有所因。按唐故,凡有于上帝,则百神预遣使告。唯清宫、庙则皇亲行。册祝皆“取某某日有于某所,不敢不”。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祭告”。唯有于南郊,方为正。至天九载,下诏曰:“‘告’者,上下之词。今后太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失“奏”之名,册文皆“正祠”。

法座,木为之,加金饰,四足,角,其小偃,藤冒之。每车驾幸,则使老内臣上抱之,曰“驾”。辇曲盖,之“筤”。两扇心,通之“扇”。皆,亦有金者,古之华也。

翰林院禁中,人主燕之所。堂、承、金銮殿皆在其。应供之人,学士已,工伎官司隶其间者,皆称翰,如今翰林医、翰林诏之类也。唯林茶酒,止称“翰林司”,盖相阙文。制,自相而下,初命皆宣召之,惟学宣召。学士院禁中,内臣宣,无因入,故门别设门,亦其通禁也。又士院北者,为在浴堂南,便应召。学士初,自东门入,左承天下马;诏、院自左承门双引阁门,亦用唐事也。宣召学,自东入者,时学士在西掖,故自翰院东门召,非今之东门也。如挽铃事,亦其在禁,虽学院吏,止于玉门外,其严密知。如学士院外,与司无异,亦设铃,悉皆具故事已。

士院玉,太宗帝曾亲,至今学士上许正坐,他日皆敢独坐。故事:中设视台,每制,则衣冠据而坐。不复如,但存台而已。玉堂东旨阁子,窗格上火燃处,太宗尝幸玉堂,苏易简学士,寝,遽,无烛衣冠,嫔自窗引烛入之。至不欲更,以为堂一盛

西头供奉,本唐官之名。自永徽后,人多居大宫,别从官,之“东供奉官”。西内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官”。

唐制,省供奉,东西立,谓“蛾眉”。国,供奉于百官横列。溥罢相东宫,品班在奉班之,遂令奉班依分立。历,贾公为中,以东西班对拜非礼,令横行。至今初班,分;百官定,乃班横行;参罢,分立;官班退,乃出。用旧制

故事,无著令,但相承例。如士舍人履见丞,往还平状,阶乘马类,皆故事也。近岁多靴简。子厚为士日,事论列,今则遂著令矣。

中国冠,自齐以来,乃全用服。窄、绯绿衣、长予及史检讨时,议密院子,问头起所。予按:故事,书舍人掌诏,写二本,一本为,一本宣。此“宣”谓出耳,以名书。晚唐密使自中受旨,出付中,即谓“宣”。中书承,录之籍,谓“宣底”。今使中尚有《梁宣底》二第,今之《语簿》。梁朝置崇政,专行命。至唐庄宗枢密使,使郭崇、安重为之,分领政,不关中书直下者谓“宣”,如中书敕。小则发头、拟堂也。至枢密院宣及头。本朝密院亦札子。中书札,宰相字在上,次相及政以次下;枢院札子,枢长押在下,贰以次上,以为别。子唯给驿马之类之。

官于中见宰相,九卿而,即省高声唱声“屈”,则躬而入。相揖及茶,皆声赞唱,谓之“揖”。制以上,则言“请某官”,更不揖。临退仍进汤。皆于席横设百之位。朝则坐,京官已皆立。殿引臣,则待已上宣拜舞;官但赞,不宣,不舞。中书贵者,与之抗;上前略微者,杀礼也。

唐制,丞郎拜,即笼谢。今司副使上拜官,则拜舞阶上;官拜于下,而舞蹈。亦笼门事也。

学士院三厅学阁子,前有一槐,素槐厅。传居此者,多入相。士争槐,至有彻前人李而强之者。为学士,目观事。

议班在制诰上;若带待,则在制诰下,从职也,戏语谓“带坠”。

院记开故事,书官许学士。三馆职,皆称士,用元故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