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要说服他人的时候,可能我们说得口干舌燥,甚至歇斯底里也达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我们的语言缺乏说服力,还有一个因素是有没有掌握沟通的时机,即对方的心情处在什么状态。因为一个人心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好心情效应。
心理学家为此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心情的好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试验分两种情况进行,一种情况是试验者在人们使用公用电话之前在电话亭中放入10美分硬币,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在电话亭里放钱。当来电话亭里打电话的人打完电话,从电话亭里出来的时候,试验者抱着一堆书籍之类的东西从他们跟前走过,而且故意让书落到地上。实验者观察在这两种情况下,帮助他捡起落在地上的书本的人数是否会有差别?
结果显示,在第一种情况下,也就是在电话亭中捡到钱的人当中,有90%以上的人帮实验者捡起了书;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即没有在电话亭里捡到钱的人当中,只有5%的人帮忙捡起了落在地上的书本。
可见,被试在捡到钱,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更愿意帮助他人。对于说服来说同样适用,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
心理学家贾尼斯和他的同事在一项研究中让一些被试阅读一些说服性信息,其中一些被试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享受花生和可乐——可以让其心情好,而另一些被试则是单纯的阅读。结果前一组被试会更容易地被这些说服性信息所说服。
类似地,心理学家加利佐和亨德里克发现,当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听着令人愉快的吉他伴奏的民歌时,比听无伴奏的民歌更容易接受别人的一个观点。
好心情之所以可以增强说服力,一方面是它有利于个体进行积极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说服信息相互关联。当人们有好心情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都是美好的,他们会更快做出决定,而且做决定时也更冲动,更多地依赖外周线索;相反,心情不好的人在做决定之前会更多的反复考虑,所以他们很难被无力的论据动摇。所以说有时候,情感比理智更重要——当你在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如果你的论证不够有力的话,你最好先设法使对方有一个好心情,然后他们才有可能不假思索就对你的信息产生好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