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职制度(下)(1 / 2)

加入书签

最后谈谈唐官员的禄以及仕制度。唐代官从政府里所得俸禄包禄米、地、俸三大项。

(一)禄米。《新唐书·食货志》云:“武德元(公元618年),文武给禄,减隋制,一品七石,从品六百,二品百石,二品四六十石……”递从九品30石,都是每供给一,外官禄。至观初年,中书舍高季辅言:“官卑品匮,宜禄养亲。”此后,规定外比京官一等给,一品50石一等,品三品30石一等,品、五以20为一等,六品、品以5为一等,八品、品以25斗为等。若粟则以代禄。外,百在年终核中得上考者,可得到禄一季一年。

(二)地。在田制度,唐代事官、官、封、勋官均可按级受职田和永田。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品有职田12,二品10顷,至九品2顷,皆百里内地。诸都督、护、亲府官二12顷,三品10顷,递九品250亩。武官、卫中郎、上府冲都尉顷,中五顷五亩,递队正、副80。此外,又有永田,亲100,职事一品60顷,郡、职事从一品50顷,公、职官从二35顷,县公、事官三25顷,递至九2顷。柱国30顷,柱25顷,上护军20顷,军15,散官品以上同职事。如果事官被免者,追回田,若被名者,仅受口之田,袭爵者,不另给亩。这规定,是政府一种限措施,不能实其地。过,《货志五》说:“给田而地者,给粟二”。但白居易《问议官职田》看,唐官员从府那里得土地入主要是靠职田。职田一般每亩收升的租出佃,谓“依而授地,计田而租”。

(三)料。唐官员的料制是高宗永元年(元650年)制的。所俸料,括月俸、食料、用,职官又有閤或庶(一品五品有閤。一防閤96人;六至九品庶仆,品有庶15人)。这套容复杂俸料制,至唐玄时才合一项。《新唐书·食货志》说:“开元二四年(元736年),百官防、庶仆食杂用月给之,总称月”。唐官员的料法定数与实收入往差别很,这在方官尤为甚。俸钱的源有几方面,以公廨充,或户税充,或以青钱充等

五代的员,按定到了十岁是退休的,称之为“致仕”。官员请致仕叫“乞骸”。如不满七但疾病身者,可提前求退休。反之,精力充,体魄壮者,年过七也可继留任。品以上员退休,本人应接上奏帝批准,六品以退休者,则只要书省按定统一理即可。致仕之,若有殊需要,也可再出仕。

官员致时可享一定的遇,据《唐会要·致仕官》说,有可以加一级,的只是了一个名而品并未改(致仕,例晋级,至代才成制度)。在经济遇方面,五品以者致仕,终生可享受半,特例给全俸。六品以者,旧前四年半俸,宝时令至终身。此外,品以上仕者还受朔望朝参,班列在品现任之上,表尊崇。这些制和规定于鼓励员退休有一定用的。

唐五代选官制

隋朝一中国后,曾度实行“九品中”制。为隋文杨坚的亲名忠,为了避,将中改名州。《通·职官》说:

正魏置……北齐县皆有……隋有,后而有州

昕《廿史考异》卷16《北史》

以后,州皆置中正,甄别流,隋时杨忠讳,改为州,而去正之名。

自南朝末年,士族门制度已走向衰。关陇区的士门阀势,本来不象南和山东区那样深蒂固。北周官的升迁经不全家世门。随着一的封中央集国家的建,地阶级要扩大它统治基,与士门阀制密切联的九品正制再不能适封建国的需要。隋文即位后,多次下征求才之士。《隋书·帝纪》:“开七年(元587年)正……制州岁贡人”。皇十八(公元598年)七月又“诏京官品以上,总管、史,以行修谨、清平干二科举。”1时,代吏部尚的卢恺、侍郎薛衡坚持门第高作为选人才的准,结是“潜纷纭”,卢、薛人都受了“除”的处2。文坚持荐制度,到他临的前一,还下一道诏:“令县搜扬哲,皆明知古,通识乱,究教之本,达礼乐源。不多少,得不举。”到了帝设置士科,正式形了科举度。当的科举体有两情况:类属于时的特,相当唐代的科,如帝大业年(公607)四月,诏文武职事者,以孝悌闻、德敦厚、义可称、操履清、强毅直、执不挠、业优敏、文才秀、才堪略、膂骁壮十举人。业五年(公元609年)月,又诸郡“学业该,才艺洽;膂骁壮、绝等伦;在官勤、堪理事;立正直、避强御科举人。”3这的“十举人”、“四科人”都是临时诏,偶行之,没有成一种制;另一是常设目,有才、明、进士。最初设秀才、明经两。秀才试策,加杂文。如开皇五年(元595年),正玄投秀才科,当时杂考试很。那年题目是作《司相如上赋》、《王褒圣得贤臣》、《固燕然铭》、《白鹦鹉》。开十六年(公元596年)考题是作《贾过秦论》及《尚·汤誓》、《匠箴》、《几赋》。当时才科的取标准高,每考试及的人很,几乎为虚悬科目。来又增了进士,只试,不考文,增了录取人数。经科只《九经》、或帖或问经,及第人数较。隋朝刘焯、贞、杜玄、杜藏、许宗等,是秀才身;房龄、侯素、孙伽、杨等,都进士出;孔颖、韦云等,都明经出。以“策”取,在中选官史揭开了的一页。科举制从此开

朝建立后,继实行科取士,把这一度更加善起来。唐代选科目有科和制两种。

常科,年分科行一次。其考生要来源生徒与贡两方。在唐,中央地方都有学校。中央有子监、文馆、文馆;方有州学。这学校的生都有定的名。学生学年龄学习年,也有确的规。学习内容主有《诗》、《书》、《易》、《周》、《礼》、《礼记》、《左传》、《公传》、《谷梁传》等儒家典。若书、学、学律,则主学习有文学、术、法等方面专业书。每年天,国监、弘馆、崇馆以及州县学要将经试合格学生送书省参考试。些考生,就叫做徒。那不在学学习而业有成,则向县“投自举”,即以书形式提申请,考试合,由州尚书省加考试,这些考随各州贡物品送,所称为乡。《通·选举》说:

自京师县,皆学焉,岁仲冬,郡县馆,课试成者……而与计,其不馆学而者,谓乡贡。令诸郡,虽一、、三人限(上岁三人,中郡二,下郡人)而无常数,到尚书,始由部籍阅,而关于功课试,可者为

常科考科目很。据《唐书·举志上》说:

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有道,有童。其中字、明、明算科,不人们重。俊士、一史、史、开礼、道、童子科,并经常举。秀才,在唐初求很高,唐太宗观年间定,凡推荐应才科而能中选,其所州的长要受处。因为拔严格,所以应者很少。高宗永二年(元651年),一度停秀才科。后来虽恢复,主持考的人,为此科废,不录取。而明经、进士两就成为代常科主要科

、进士科,最只是试,考试内容是义或者时事。宗贞观年(公634),进科加试经史一。高宗露二年(公元680年),进士科试帖经。永隆二(公元681年),明经试帖经,进士加杂文。种考试法,偏帖经,子死记背,毫实际意。至玄时,又定加试赋,据《新唐书·杨绾传》载:

宝十三(公元754年),玄宗勤政楼,试博通典,洞玄经、藻宏华、军谋出等举人……取词宏丽外,别试诗各一首。

但是,两科考内容各偏重,抵是:士重诗,明经帖经墨。因为经墨义要能熟经传及注释就登第,诗赋则要具有学才能。同时,取的名明经又进士多多,《典·选三》说:

其进大抵千,得第百一二,明经倍,得第十一二……开元后,四宴清,无贤不,耻不文章达。

其应而举者,多达二人,少不减千,所收才有一。明经科第,每有一、百人,进士科第的,时只有人,最也不过、四十。所以,当时流着这样说法:“三十老经,五少进士”。可见唐代众中,最重是进科,所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说:

进士科,始于隋业中,于贞观,缙绅位人臣,

不由进者,终为美。

唐朝初,常科试是由书省之部考功外郎(六品上)主持的,《通典·选举三》说:“武德旧,以考郎中监贡举,观以后,则考功外郎专之”。元二十年(公736),考员外郎昂因诋进士李的文章,大受李的辱骂。由于发这个事,朝官论纷纭,都认为郎官主科场,位太低,威望不。于是,玄宗决把主考移给礼,由礼侍郎(四品下)主持。后,历相沿不

朝对选人才十重视,防弄虚假,挟舞弊,逢科考,兵卫森,防患至。举入场仪,也极隆重。《通典·举三》

之期,举人谒先师,司卜日,宿张于学,宰以下,会而观,博集议,讲而退。部阅试日,皆设兵卫,荐棘围,搜索服,讥出入,防假滥

及第,一种很的荣誉,当时人之为“龙门”。发榜之,有曲会、杏宴、雁题名等动。进曲江大,有时帝还登云楼垂观看。子登科后,并立即授官职,要再经吏部考,这种试,叫“省试”或“释试”。试合格,才能授官职。部复试四个方,据《典·选三》载:

其择有四事:一曰“”(取体貌丰);二“言”(取其言辨正);三曰书(取其楷遒美);四曰“”(取文理尤)……集而试,观其书,已试“铨”,察其身;已铨注,询便利而其官;注而“”示之,不厌者,得反通辞。……三唱而厌,听集。

一条途是经过方长官节度使、观察使的荐引,先作他的幕僚,然后才中央政授予官

天载初年(公689)二月,亲自在阳殿策贡士,后代科制度殿之先例。不过,代的殿,只是特殊情下才举的,并有成为度。

代取士,不仅看试成绩,还要有名人士推荐。此,考纷纷奔于名公卿之门,向他们“投献”己的代作,称“投卷”。若直向礼部献的,为“公”,向官贵人投献的,称为“卷”。献的作,有诗、有文、有表现才、诗、议论小说。卷的办使一些有才能人得以露头角。据《唐言·公》记载,牛僧孺《说乐》得到韩、皇甫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受到武陵的荐。但,欺世名,弄作假者,也不乏人。中以后,卷多而滥,弊百出,些主考不得不定投卷数量,卷完全于形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