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国和的厂房,离舟山朱家尖的海岸线只有不到百米的直线距离。
不干活的时候,他习惯透过扶疏摇曳的狗尾草,看看海上美丽的日落。这时,操作车间里弥漫着的木香,与顺着海风飘来的海腥味,形成奇妙的嗅觉对比。
岑国和家中三代人都是做木船的手艺人,操作车间里随处可见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整段木头,以及满地的木屑。
而当走到车间尽头,推开两扇大铁门,就像打开了一个“大航海时代”——各个年代型号、大小不一的船模,错落陈列,无一例外都非常精美细致。
“这几艘都是能直接下水的。”岑国和挥着手,指指其中几艘大的,指掌间粗粝的纹路,是长年累月与木材亲密接触的岁月感。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在新闻里亮相的“古船”,多半都出自这双手。
中学刚毕业那年,17岁的岑国和,跟着父亲学起了造船。从木匠开始,到真正能独当一面,一共花了3年多的时间。
1980年,岑国和在普陀平阳浦开起了船厂。他的船质量好,安全系数高,广受好评。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手工木船逐渐被机动铁船所代替。
在“抛弃传统木船转向机动铁船”和“继续传承手艺”两者之间,岑国和选择了后者。
“我不想让‘绿眉毛’‘背舢船’‘丁松头’这些珍贵的传统木帆船制作手艺断在我这一代,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岑国和说。
2002年,岑国和主导打造的仿宋“绿眉毛·朱家尖”号三桅鸟船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开创了21世纪仿造中华古船的先例。
第二年,他又和父亲一起,根据专家学者考证出来的方案,复原了郑和“两千料宝船”的模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随着“仿唐鉴真号”、“不肯去观音号”、参与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的“安福舻”仿清皇家古游船、收藏于中国航海博物馆的“仿明福船”、在西安市广场上的“仿隋唐遣隋使号”的诞生,岑国和打造的实体船和船模,相继落户国家和地方文化、旅游单位和国内外博物馆。
甚至不少海外的古船爱好者,都来找他造古船,比如正在造的这艘仿古船。“这是英国一个医生找我造的,说想要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开到英国去。”这艘船还没彻底完工,明年差不多可以正式下水,开启它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航程。
“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等我老了之后,我外孙去博物馆,到处都能看到他外公做的船”。岑国和笑笑说。
记者跟着岑国和拾阶而上,这才发现,厂子二楼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博物馆!
不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船模,还有一系列造船的工具。墙上挂着巨大的锯子,阶梯上放着各种榫卯相接的木头。岑家的造船技术,有四十七道工序,“这里放不下,只展示了三分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