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著名词人,他一生管运虽不亨通,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流连枫钥,听歌看舞,优游而卒。
他常把听歌看舞的场面和感受形之于词,传神地表现出那些歌机的才艺和表演时的情态,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减字木兰花》写舞姿:“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庆春泽》写善歌者:“冰齿映轻唇,蕊红新放。声宛转,疑随烟香悠扬。对暮林静,寥寥振清响。”他尤其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传达出琵琶、胡琴等美妙动人的乐音,如“三十六弦蝉闹,小弦蜂作团。”(《定西番》)“啄木细声迟,黄蜂花上飞”(《醉垂鞭》)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是张先词的显著特色。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张先也独具匠心。他善于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并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张先词中写影的共有29句,以此三句最为著名,其他如“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也同样精妙。
张先词的内容虽然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行香子》),并没有超越传统的相思恨别的范围,但他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写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以前的文士日常交际中只用正统的诗歌来唱和赠答,词因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而只写给歌机演唱。而张先打破了这种惯例,在文士的社交场合,也常常用来酬唱赠别,如《山亭宴慢·有美堂赠彦猷主人》、《玉联环·送临淄相公》、《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等。这类赠别唱和之作,艺术上未必都很精致,但扩大了词的日常交际功能,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来苏轼等人唱和词作日渐增多,即受张先的影响和启示。二是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他现存的165首词,有70多首用了题序,有的题序文字颇长,有一定的叙事性,如《木兰花》:“去春自湖归杭,忆南园花已开,有‘当时犹有蕊如梅’之句。今岁还乡,南园花正盛,复为此词以寄意。”著名的“六客词”《定风波令》词序也长达33字,缘题赋词,写眼前景、身边事,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w.kanshu.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交代创作的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正因为如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正至家,他的词虽存29首,却颇有开创性。他的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注重抒发自我的我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表达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下面两首著名的怀古、咏史词:
【登临送目。正故果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令》
前词通过对六朝历史兴王的反思,表现对现实社会危机的忧虑。写景如绘,意境高远。后一首表层为咏叹伊尹、吕尚因君臣际遇而建立奇功,深层则是慨叹自我的怀才不遇,寄寓着风云际会以建立功勋的人生理想。
王安石的这些词,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