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多次表述有关词的理论见解,晁补之受其启发,撰有一本词话著作《骫骳说》。他对当时词人词作的评论,比较公允全面。时人多责难柳词“俗”,他却指出柳词也有雅而不减唐人的一面,针对东坡词“多音律不谐”之讥,他认为东坡是“横放杰出,Uw.kanshu.cm 自是曲子中的缚不住者”,从而肯定了苏词的革新意义,为后来学苏者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前杨绘的词话著作《本事曲》,偏重于记本事,而晁补之的词话则着重词艺,开创了词话的新体式,推动了词学理论的发展。
晁补之在理论上认同苏词的革新,创作实践上也步趋其后,又由于像苏轼一样历经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因而词中颇多人生的不平和失意的苦闷,如:“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迷神引》)其词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隐后的心境。代表作是广为传诵的《摸鱼儿》(买陂塘),词中景物描写清新旷阔,安然自适的心境中又饱含着“儒冠曾把身误”的愤激不平,此词为后来隐逸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辛弃疾的《沁园春》(三径初成)即承其波澜。
晁词的风格有豪健的一面,如写“解弯弓掠地”的将军(《金盏倒垂莲》)和“青云少年,燕赵豪俊”(《万年欢》)自不必说,即使是咏梅花,也写得劲气凛然: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盐角儿》
骨气端详的梅花无疑是词人隐居时自我人格的写照和象征。
黄庭坚和晁补之的成就不如同门的秦观,但在当时人们纷纷指责苏轼革新词体之际,他们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给苏轼以有力的支持,壮大了苏词的声势,对词的革新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