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远停留了两天后,陈柯马上北上前往成都。
现在,从宁远到成都的铁路已经修通,行程非常方便。陈柯他们一路上随路休整,也顺便参观了相应的产业地区。
与宁远府相邻的雅州,新生的石棉县就座落在四川盆地西陲。如今这里是四川最大的石纺基地。
“以后石棉纺织业真正走上正规,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的一半。”
石棉县纺织厂的规模非常大,单论面积已经不比宁远钢铁厂要小了。
大小厂区和车间有十几个,房屋有一百多座。工人和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周边居民加在一起,已经有一万多人。
谁也不能想象,它在四年前还是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
矿区,工人们正热火朝天的开采着棉矿。轨道车连绵不断的向着工厂进进出出。
化工厂内。穿着工作服,戴着卫生帽,手套和口罩的技术工人正用设备提炼棉矿。
纺织厂中,整齐的各式纺织机在轰鸣的机器中飞快的掠动。大匹的布料流水一般的涌进仓库。
只用三成的棉纱,加上七成的石棉纤维,就能织成笔挺的新式布料。
石棉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所以新式布料不能贴身穿戴。但用作外套,或者其他用途却是非常广泛。
“郡主以前就说过,用化学纤维解决棉粮争地的问题。但您说这只是解决了一半,那另一半呢?”
一同观摩纺织厂的领导们,在赞叹这座纺织产业区壮观的同时,也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陈柯笑道:“当然是化肥了。如今钢管的技术又有提升,化肥的生产自然也水涨船高。”
众人方才恍然大悟。现在化肥已经成为了常态,结果所有人反而没有再注重这方面的问题。
看着这座纺织厂,陈柯总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纺织业能解决粮食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参观完纺织厂,一行人只逗留了一日,便继续北上,到达了邛州。过了邛州就是成都。
邛州地界较小,也没有大的工程项目。这里有的只是基础建设,如合作社,信用社,邮电局,学校,小电站等每个州县都既定发展的工作。
不过这样的小州府,反而更能看出如今四川发展的成果。
大战之后,邛州人口还不足万人。周边流民衣食无着,田地荒芜,府城凋蔽,几乎成了一座死城。
但平西王府接管之后,马上调拨粮食和衣物救灾。同时派来完整的干部班子接手州府工作,还有不少搬迁过来的移民带领组织大家恢复生产。
短短四年,邛州的人口就恢复到了将近两万人。而且州府从温饱走向富足,重新恢复了生气。
来到郊外,可以看到合作社已经整合好了大片田地。开着拖拉机的社员正在翻耕土地。
目前,拖拉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刚刚接管四川和广西时畜力不足的问题。
按陈柯的指示,各农场和合作社一直在归整农田,为机械耕种创造着条件。
如此,相当多的整田已经开始使用机械耕种。只以小的碎田,梯田使用畜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和广西也逐步开发。科学的畜力繁殖和云贵地区的支援,耕力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去年,四川已经重新整合耕地四十八万七千四百六十三顷,产粮一千四百四十七万吨。广西共有耕地二十六万八千九百五十五顷,产粮六百八十七万吨。
可以说,四川和广西的农业比重已经逐步超过了云贵。前期的投入开始获得了丰硕回报。
因为如今的粮食人均占有量是以前不能比拟的。
陈柯接管四川的时候,全省人口不到一百万。如今已经恢复到一百五十多万人,几乎有一半都是云贵搬迁过去的。
通过“宅地法”,让云贵的先进分子用家乡的小田换四川的大田。耕种三年,即可认定土地所有权。
同时在当地带动流民重新定居,组织合作社恢复土地生产。同样认可土地所有权。
云贵本地,换下的小田则被整合。本地合作社社员耕种三年,同样认可土地所有权。
在陈柯多年的努力下,西南地区但凡能归整的田地,十有七八都实现了整合。而且产权越来越集中,农业人口越来越少,单户占有土地越来越多。
农民的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基本上达到或接近大英帝国的农民收入水平。
这就是船小好调头。
在此基础上,官吏的薪俸也终于制定成为了“季薪”。也就是每年发四次薪水,外加一次禄米。
与之相应的,部队的待遇也几乎翻了一番。如今最普通的列兵月饷也是五十圆。
工厂的工资则提升到了三倍,普通的每工资就达到三十圆。另外还有绩效奖金。
平西王府去年的岁入,也增加到了八亿圆,府库存银四千万两。比大清朝庭还要多出一倍。
不过物价也有些微的提升。米价涨到了七分钱一斤,杂粮一斤三分钱。
当然这些问题不大。适当的通货膨胀,比通货紧缩要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