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别院内,男男女女的学子端坐在低矮书桌旁,埋头沉思着今天的进修题“论诗”。
陈辰站在门口听着毫无动静的别院内室,便大大方方的推开了门,随后又轻轻地走到一个空位上坐了下来。
室内众学子甚至连头都懒得抬一下,对于这样的不速之客他们好似习以为常,倒是就坐首席的王夫子稍微撇了一眼,可也就那么撇了眼便没在理会。
见状,陈辰挺了下肩膀,倒也没那么在意。
~
这大夏的进学制度和华夏现代的读书升级系统很是相近。
都是十八岁中举之前实行放养,你爱学不学,反正过了十八岁还没中举,就等于断了进学致仕这条路,其他三百六十行你爱去哪去哪。这个阶段统称县学或县试。
中举之后可自选进学学院,待通过了该学院的入院考核,便可在该学院进学。
进学三年之后期满,由朝廷六部各出文卷,交由各学院让学子应考,考核通过的学子授进士衔,并在对应的朝廷各部备案入籍,至此学子算是有了官身。这一阶段统称廷试或者院试。
至于最后的殿试,则是三年一次的殿前考核,凡是各院前三的学子便可前往。
试题由当今圣上亲自出具,答卷也由其亲自审核。每期殿试只取前十,前三分别授状元、榜眼、探花,领五至七品不等官职,其余七名则为一甲进士,领八品官职。
~
这一类似科举取士的进学制度传自前朝霸楚,在经过霸楚六百余年的沉淀,加上之后一百多年的列国纷争,淘汰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后,才有了这个教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儒家并没能像华夏古代一般罢拙百家独尊儒术,各家文化因此得以和平生长。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让陈辰很多时候都在想是不是有位穿越前辈跑了过来,照搬了唐宋时期的封建制度,然后在这片大地上洒下了百家文化的种子。
至于原因…
这个世界朝拜的百家圣人姓姜名子牙,号太公,传世书籍《六韬》残篇…
儒家朝拜的圣人姓孔名丘字仲尼,传书经史子集等数篇残篇…
…
刚开始看到这些历史典籍的时候,陈辰真的懵了,他还真有些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地球还是异界~
直到之后几年他不断的搜索有关两位圣人的一切信息,最后给出了结论~
这个世界从头到尾都没人见过两位圣人,只是从留下传世的书籍里推敲出来并膜拜的。这和他把诗仙李太白的《将进酒》抄过来丢给世人解读的做法是一样一样的…
不过,尽管两人都是文抄公,但他还是挺佩服这位穿越前辈的,其不仅洒下了百家文化的种子,还顺手建立了一个真正大一统的霸楚,一个延绵六百余年皇朝…
单凭这两点,就值得他每逢清明上一柱清香,让这位穿越先烈不至于饿肚子~
~
嗯嗯~
扯远了~扯远了…
收了收思绪,陈辰把心思放在了马上就要开始的“论诗”上。
论诗~
其实就跟写作文让老师点评一样,一众学子各自发挥自己的才思,写一首觉得满意的诗词,然后等着王夫子随机抽取点评。
说是随机,但随的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那几个,这是学渣定律,反正轮不到你。
比如现在随到的三个,随随便便上去把诗作交给王夫子,都能引起其他学子眼里的一阵敬仰便可知,这仨人觉对是儒家别院里扛把子级别的人物,那都毋庸置疑!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嗯~,秦学子这首《赠君》写的尤有意境,用词也十分恰当…,不愧是我儒院大弟子~”
王夫子满面春风的赞扬了一番,又再次细细的斟酌了下诗句,才开始剖析点评这首诗,只是那不时一句“子曰”,过会又一句“故而”的文绉绉词句,听的陈辰昏昏欲睡,两个眼皮直打架…
直到~
“嘿,兄弟,别睡了…”
轻声入耳,趴在书桌上酣睡的陈辰随后回了句:“别叫,哥在眯会~”。
王夫子脸色铁青,站在陈辰身旁犹豫了再三,最终还是没有狠下心把墨砚砸下去,而是换成了书册。
突然受袭,陈辰条件反射的弹起,摆出了一个标准的防守动作,两手握拳交叉在胸前,嘴里也紧跟着喊出了一句:“何方妖…”
“嘿嘿~”
见是王夫子,陈辰尴尬笑了笑,硬生生把后半句给憋了回去。
~
“不知这位学子在老夫的课上休息的可好?”
盛怒之下,王夫子不怒反笑,就连说话也变得“温和有礼”。
这个话陈辰怎么敢接,只能一边赔笑一边解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