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运变化金龙,自是可大可小。
在朱樉的吩咐下,金龙变为三尺长左右盘踞在禅房中的案桌上。
这时候,朱樉示意慧明等人可以上前,便伸手指着金龙说道:“国师,诸位大师,请。”
“阿弥陀佛,多谢皇帝。”
五位禅师在这一刻,对朱樉齐齐弯腰行了一礼。
朱樉笑着点头应答,说道:“朕就不打扰诸大师位参悟气运,朕在青龙寺随便走走。”
“阿弥陀佛,皇帝请自便。”
慧明等人自然不会拒绝朱樉的好意。
他们虽然没有参悟过气运,可他们猜测,凡是涉及到了修行一事,就会如同感悟人生百态一样。
其中,个人能体会多少,还是需要一个相对的环境。
自然,慧明等人均会一同参悟,彼此不会影响。
而朱樉在这里,肯定会造成诸多不便。至少,慧明等人无法全心全意去感悟。
走出禅房,朱樉沿着青石铺成的路面随意走着。
当朱樉来到青龙寺的碑文石之前后,便停下了脚步。
“这是……历史?”
“青龙寺的历史?”
晃了一眼卑文上的文字,朱樉朝跟着他的一个和尚问道。
“回皇帝的话,正是。”和尚点头应答朱樉。
青龙寺
建于隋文帝时期,开皇二年。
佛教密宗祖庭。
佛教密宗起源于天竺,在八百年前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神州,并传僧一行。
“八百年前?”
“这时间不对吧!”
看到这里,朱樉满脑子疑惑。
随即看向一旁的和尚,询问其结果。
到底是他无知,还是佛门故意为之。
难道是因为当年佛祖云!
对于佛祖的名言,朱樉还是知道的。
毕竟后世风靡一时。
“佛曰,八百年的回眸,只为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与朱樉想的一样,和尚给朱樉的解释,印证了佛之语。
“原来如此!”
朱樉点着头接着看碑文。
僧一行,俗名张遂,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唐代僧人。
世人称其为唐僧!
同时也称为沙门一行,一行阿阇梨,唐人还呼为“一公”。
他是唐时有名天文学家,风水学家,真言宗将其列为传持八祖之一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
“大日如来,掌中佛国等神通,便是由大日经疏而来?”
看了唐僧的个人履历,朱樉又朝和尚问道。
和尚道:“回皇帝的话,流传下来的文字倒是这样记录。”
这话,让朱樉摇头。
和尚的意思很明显,佛门之人无法拥有这样的神通,其神通只存在于书籍上。
在朱樉看来,佛门神通肯定是存在的。
因为神仙不是传说!
而他便是仙。
走了两步,朱樉把目光投向另外一块卑文。
密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这是?”
“回皇帝的话,此乃我佛宗旨。”
“何意?”
“佛门不是讲普渡众生吗?”
朱樉有点疑惑了。
听和尚的话,似乎,佛门只修自己的佛?
好奇怪!
“解释解释。”
不明所以,朱樉便不耻下问,朝和尚请教。
他相信,慧明等人能让这个看起来蛮稳重的中年和尚来陪自己,恐怕也是佛法高深之大师。
“法师尊号?”
在这之前,朱樉觉得似乎该问问人家的名号了。
毕竟,他还需要让着和尚为他当向导。
当然,这都要怪慧明这个老和尚,也不知道给他先介绍一下和尚。
“回禀皇帝,贫僧法号,法明。”
“法明?”
朱樉口中重复了一句,随即好奇的问道:“你可有师兄或者师弟叫法海的?”
和尚摇头,对朱樉道:“皇帝有所不知,法字辈僧人不可以海而称。”
“为何?”
“法海不行?”
和尚点头,道:“我佛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有法,如何成海。”
朱樉点着头,回答和尚:“法明大师的话很有道理。”
说罢,又补充了一句。
“只是,朕没有听懂。”
和尚听后,给朱樉解释道:“其实很简单,皇帝可以理解为世人常言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哦!”
“原来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