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声明:本文应该是你能看到的,关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最好的分析。
毕竟这本书我翻看了2年有余,前后看了不下4-5遍,花了很久才酝酿出来这篇长长长文。
创作不易,如果对你有用,欢迎点赞~
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全面又基于原则的方法论,可以解决个人和职场上的各种问题,被称作为是个人成长和管理的经典。
这本书经常被各大商学院引用,宝洁还专门请了老师一周讲解这本书。许多讲师也在知识付费平台讲解这本书,在这里我免费讲解给你~
为了讲解这本书我写了上万字,觉得不错的话欢迎点赞和转发哦~▲豆瓣评分8.7
乍一看这本看起来真的有很多“道理我都懂依然过不好人生”的劝告。
但越长大,书中的一些话越来越在我心中产生一次又一次共鸣,并让我产生不断的反省和思考。每回去再念一遍作者的意思,重新理解一次,就是一次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痛苦“内化”(internlize)的过程。
直到今天,它甚至给我在浮躁的环境下带来了很大的平静感和幸福感,并可以安心地做一些决定,并在没有人或系统“逼迫”的情况下,仍然规律地做我该做的事。
我非常推荐看英文原版,了解背后他的真正含义。1.为什么许多人虽然成功,但是内心不幸福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会有内心的焦虑和迷茫,他们有的甚至外表看来非常的成功,但是内心经常是痛苦不堪。
你是否也碰到过这样的不安?“我在职场一路晋升,但是我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我经常问自己,这样真的值得吗?”
“我上了许多管理学的课,希望能管好员工。我已经很努力地对他们好了,但是我就是得不到他们的衷心。我一休息几分钟,他们就也给自己放假了。为什么他们就是做不到主动为公司负责呢?
”我的小孩就是学不会,笨死了,真让我操心”
”我很忙,每天都很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忙,自己人生到底什么意义“
作者Cvey花了许多年研究人类的感知,他发现了自从1920年一战以后,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视角变了。
人们更开始追求”性格素养PersnlityEths“,而不是以前的”品格素养ChterEths“。
什么是性格素养?比如演讲能力、交际能力,那些能让你看起来更加体面的技巧。而品格素养是那些百年来跨越任何文化被尊重的品格:诚实、友善、耐心等等。
换而言之,人们更追寻技巧,而非品格。▲品格素养和性格素养的解释
比方说,我们通常研究如何才能让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学,而不是如何能让孩子学好自己喜欢的科目。
又比方说大家会说:”多笑,少皱眉头,这样才容易交到更多朋友“。而不再说“真诚待人”。
我们通常研究能让员工更多加班的套路,而不是怎样和员工培养互相信任。
我们会研究如何让自己看起来不能一无所知,而不是问一些笨的问题,暴露自己的无知,然后学习。
我们研究如何能更好的装逼,而不是思考牛逼的真正意义。
这些技巧和套路像是一针快药,可以迅速带来一些效果。技巧可以后天伪装,品格却需要时间塑造和培养。▲表面看到的是行为,冰山底下的才是品格今天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人,他们活的像一个机器。他不知道也不理解他自己,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该装成什么样一个人。无聊的空话代替了有意义的交流,假笑代替了真诚的笑声,干枯的绝望眼神代替了真实的疼痛。,hdesntknrnderstndhiself,,,由内而外的改变自己:从视角到习惯到品格
俗话说得好。播种一个想法,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品格。播种一个品格,收获一个人生。
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行动,行动决定了习惯,习惯决定了品格,品格决定了人生。
想要有一个自律而自由的人生,为自己所控制的人生,就必须从改变视角开始。
你有没有意识到,许多人看待世界的视角(Prdig)是截然不同的?
不同视角看到的世界不同,而行为也会不同。▲“我们听到的都是意见,而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观点,不是真理”
很多人用错误的视角,所以也用错误的方式去获得成功。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就是最大的问题(Theyeseetheprbleistheprble)
如果你把视角基于性格素养(PersnlityEths),那你必定会收获一个错误的习惯,最后导致不开心。
比如你认为多笑才能赢得朋友,那你就学会了假笑,虽然你可能的确赢得了很多人的赏识,但是你的内心是空虚的。▲你在上图看到了一个年轻女人还是一个老女人?不同视角看到的截然不同
想要真正的“高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视角,真正的从根源上从内到外的从视角,改变行为,行为改变习惯,习惯改变品格。
视角必须基于原则,而非任何人为的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和原则是不一样的。价值观是人造的,原则像是不变的,贯穿时间和文化的,例如:正直、诚实、尊严、价值、耐心、鼓励、孕育。
原则就像一盏明灯(lighthse),它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原则是人类验证过会经久不衰的行为准则。
只有基本的善才能给技巧注入生命(Onlybsgdnessgiveslifetthniqe.)。
把视角基于原则后,就可以开始培养有效的习惯,不然一切都是徒劳,没有任何捷径,只有打好基础。
那么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要养成一种有效的习惯,三者缺一不可。知识指点“做什么”和“为什么做”。技巧是“如何做”。意愿是“想要做”。▲习惯的定义
就算改变了视角,培养习惯必须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达到有效,不然只是”道理我都懂依然过不好人生“。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概论和框架
那么基于原则的7个习惯到底是什么呢?Cvey提出了七个高效能习惯的框架,它们循序渐进,依次为:自我驱动而主动(BePtive)以终为始(Beginithendinind)要事第一(Firstthingfirst)双赢思维(Thinkin-in)知彼解及(Seekfirsttnderstnd,thentbenderstd)综合综效(Synthesize)不断更新Shrpenthes▲英语版7个习惯一览
7个习惯看起来简单,其实极其难,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的理解每个习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不然就不是习惯,只是信条。
Cvey指出人从幼童到成熟一共有三个阶段:
人一出生在婴幼儿时期都处于依赖期,吃不饱不开心都是依赖于父母,会以哭闹来以示父母。
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就算很多人到了30多岁,可能还没有脱离“依赖期”的一些症状:
被动、依赖别人、被他人控制情绪、自己无法给自己安排时间。很多人的思维经常是被别人操控的,是被潮流推着走的。
上什么学校是爸妈安排,去什么单位是被分配的,上班是老板规定的,下班就休息,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被别人说两句就心理难受,整个失去了自己对自己情绪、思维、时间的掌控性。
习惯1、2、3能帮助我们达到独立(Independee)。从凡事依赖于他人,变成了主宰自己,不受他人控制和影响,不依赖于他人的情绪。自己是自己的规划师、主宰者,重新塑造自己的目标。并能够自律地完成自己给自己规划的目标,获得个人胜利(PrivteVtry),战胜自己。
在独立后才能追求第二阶段,自己能对自己有所掌控以后,就要达到在社会上和他人合作的平衡。毕竟我们不是打单机游戏的,很多事情需要合作和团队,不懂双赢合作的人最后只能落得单打独斗,效率不及。
习惯4、5、6能够帮我们到达相互扶持(Interdependee),在这期间,学会双赢的思维而非零和思维,懂得如何和他人沟通培养信任,最后获得最大效益1+1>2,获得公众胜利(PblVtry),毕竟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
最后习惯7让我们不断更新和迭代,自我成长。为什么这七个习惯是高效能的?
首先让我们理解下什么是效能。Cvey定义高效能为:产出/产能平衡
(P/)P——获得的产出;PC——产能,及生产的资产或能力。
在理解这个概念前,我们先讲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从前,有只鹅能生金蛋,每天只有一颗,但是有个农夫因为心急,就把鹅杀了掏蛋,结果反而鹅死了,蛋也没了。这里鹅就是PC蛋就是P太过注重想要加快生蛋(P),就会杀死鹅(PC)。但是如果过度注重鹅(PC),P就会减少(P)。只有找到鹅和金蛋的完美平衡,才能又得到金蛋又保证一只健康多产的鹅。
找到产出和产能的平衡点,才算真正的高效能。
通常效能可以反映在三类资产上:物质、财务、人力(Physl,)。
举个例子,在人力上,如果一个老板一味的想要短期能产出大量的活,则会让员工大量加班,P增加。但是如果长期如此,PC则会耗尽,员工就会辞职。但如果一直对员工呵护有加,不出活,PC上升,P就下降。在物质上同理,如果一直用一个机器,机器就会坏掉,但如果及时做保养,机器就能维护地更好。
高效能是指短期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只有自己对自己的时间、注意力、情绪都有了掌握(主动性),知道自己要什么(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知道什么比什么更重要(要事第一)并且懂得如何能够让别人舒服的同时双方获利(双赢、听取、综效),并不断迭代更新,才是真正的取得高效能。
Cvey发现大多人由于信奉”性格素养“,做许多表面的技巧功夫,虽然达到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很难快乐起来,因为它们往往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方向、目标和平衡。他的观点是,想要真正的高效能,也就是能在短期和长期目标中取得平衡,必须将自己的视角基于原则和品格,而非技巧。基于这个视角上,他提出了7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依次获得个人胜利,取得真正的独立、再获得公众胜利,取得社会合作上的互相依赖,最后不断更新迭代。
上面我们讲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的缘由和思维框架,作者认为想要真正的高效和幸福,需要关注本质而非言行,从心改变,而非只是关注行为。接下来说下前三个习惯:
在说前,我想先说说最近在看的《延禧攻略》。剧中璎珞一路开挂,让我羡慕不已,但我想聊聊另一个人--纯妃。▲还记得这一幕娴妃对纯妃说的一番话吗
纯妃原本只是爱傅恒不得而郁郁寡欢,却被娴妃”点拨“了一下,从此走上了黑化的道路。纯妃死前才恍然大悟,自己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娴妃的一颗棋子:最后纯妃惨死冷宫,而娴妃却晋升皇后,两手干干净净。
纯妃(失恋后)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人格,被外界的刺激影响,而失去了自主判断。娴妃看准了纯妃的要害,拨动她的情绪:恐惧、愤怒、嫉妒,一路引导她复仇,走上了不归路。
而璎珞则是一个典型的主动人格,从头到尾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信仰,对外界的刺激加以判断,甚至可以完全无视。她外冷内热,相信正义,不轻易被其他人左右,有自己的计划和耐心,稳扎稳打。
生活中有很多像娴妃一样的刺激,都会激起我们的情绪,引起我们的反应,比如流言蜚语、恶言恶语、残酷的环境、不幸的父母,但是多少人意识到自己其实能在刺激和愤怒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呢?
为了让原本枯燥的理论更加形象化,我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在大热的《延禧攻略》角色,详细讲述3个能助你获得积极人生(想想璎珞)的习惯:
1.积极主动(BePtive)
2.以终为始(Beginithendinind)
3.要事第一(Firstthingfirst)
这三个习惯看起来简单,但要真的掌握,就可以不轻易被他人、情绪等控制,而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者。
如果纯妃当初读过这篇文章,也许就不会死得那么惨了…▲系好安全带,我们要起飞了习惯1:BePtive(积极主动)
我们每天周围都有很多的刺激进入我们的大脑,辱骂、轻视、取笑、或者是取悦、笑声等等。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对于每个刺激我们都会条件反射一样有反应吗?你骂我我就会难过吗?如果今天你指责我说你的文章写得很糟糕,我就会愤怒吗?
不会,因为人天生具备着一个过滤器。
人类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因为人在「接受刺激」和「给出反应」之间,其实有一个属于人的自由(FreedtChse)。之所以我们有这个自由,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想象空间、道德心和自由意志。
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存在,并真的运用的。比如,纯妃被娴妃刺激就有了反应,但璎珞却没有。▲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选择的自由什么是自我意识呢?
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你现在在读这篇文章的同时,想象你的意识飘在了天空中,正在看着阅读中的你自己,就好像是你的一个分身一样在看着你自己。
想想:你现在是什么心情?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你是开心还是平静?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好,停。回想一下刚刚的情形,你是否发现自己甚至可以彻底的脱离自己的肉身,思考自己的正在思考的方式?
这就是“自我意识Self-Areness“。能思考自己的思考,这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为什么人类是有建立和重建自己的习惯的能力的。所以你可以重塑自己的人生。
因为人拥有自我意识,所以在生气和愤怒的时候,我们有能力把自己隔离开,并平静地发现"哦我在生气呢”。
你再仔细想想,每次你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气,你甚至能脱离出另一个清醒的自己安慰自己让自己不再发火?
能自如运用这个过滤器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习惯1:积极主动的人。
想想魏璎珞,一路被人捉弄和轻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给出伤心、嫉妒或难过的反应,相反她视而不见,继续勇往直前。
因为积极主动的人不受环境、周围刺激、他人或情绪的刺激,能够主动地运用自我控制,有效过滤,留下「属于自己的自由」。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VtrFrnkl,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在了纳粹的魔掌,他自己在纳粹的监狱遭受残酷的虐待,每天生不如死,让他非常痛苦。
有一天,弗兰克赤裸着身体一个人躺在小房间,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之后,他突然有了一个醍醐灌顶的领悟,并感到无比的安宁:
就算纳粹如何虐待他的身体,他们也无法掠夺他精神的自由,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无法被剥夺。
就算肉体多痛苦,他都可以想象自己是在教室教学生课程,他可以把自己精神和肉体隔离,并选择不去想痛苦。▲没有你的允许,谁也不可能伤害你
事实上,你想想,我们之所以为许多事而受伤,只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他们伤害我们的权利。
主动积极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选择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意识的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或一时情绪冲动而行事。
而被动的人把每个外界的反馈都当真,最后变成了其他人的棋子,伤痕累累。想想纯妃。
再想想你周围负面的人:你还记得那些老觉得全世界都在为难她的怨妇吗?
比如有的人会跟我说,我的年纪很大了,妈妈整天催我结婚,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好了。
有人会说,公司工资实在太低了,要是老板再多考虑考虑员工就好了。
那只是因为被动的人把精力都放在了它们关注而无法影响的事,把责任都归咎给外界。
事实上,人都有两个圈:关注圈和影响圈。关注圈就是你关心的所有东西,比如薪资、市场环境、别人的意见、家族的期待等等。影响圈就是你可以影响的东西。▲关注圈和影响圈
影响圈又分2种:1.你可以直接控制的2.你可以间接影响的。直接影响的就是你个人可以控制的,比如你的经验、你怎么分配时间、你投入到什么事情上等等。间接影响的就是你必须通过影响其他人来影响的。前者靠个人胜利(习惯1、2、3),后者靠公众胜利(习惯4、5、6)。
在关注圈和影响圈中间的空白就是你关注但你也影响不了的,比如别人家的事。
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影响圈,影响圈就会越变越大。
但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关注圈,你的影响圈反而会越来越小。▲被动的人注意力集中在关注圈,主动的人关注影响圈。
举个栗子,如果你想涨薪
主动的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如何能跟老板沟通这件事上,她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被动的人关注老板为什么不给你涨薪而抱怨说三道四,反而会越来越消极灰暗,失去自己在职场上的地位。
主动积极的人关注自己的影响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公众影响力,想办法达到目标。
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怨天尤人、自艾自怜。你是一个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主动人格还是被动人格?听听你平时喜欢说什么就知道了
被动的人喜欢说:
我也没办法啊
我就是这样没法变了
他气死我了
他们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我不得不这么做
要是……就好了
主动的人喜欢说:
我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我们也许还有走另条路
我会控制我的脾气
我会想办法说服他
我会用适当的方式的
我选择这么做
怎么做到从被动人格变主动人格?
1、从今天开始,反复刻意练习,每当有人攻击或刺激你的时候,你就记住它是一个刺激的输入,你有自由去选择不要对它做出反应,你说决定你人生的人,不是别人。
2、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影响的事上,集中注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冠军从不抱怨,他们没时间,他们正忙着变得更好习惯2:Beginiththeendinind(以终为始)
我们再拿延禧攻略举个例子,剧中魏璎珞可以忍受许多人对她的非议、可以忍受皇上对她的冷漠,一路开挂,为什么?因为她有她很明确的目标:为皇后伸冤复仇,为宣张正义。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意义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各种琐事忧愁,发现自己很忙,却忙着做错的事。
以终为始,就是凡事做之前都已经想好了它最终的样子。而这时候的创造,其实都是二次创造(Allthingsrretedte)。事物其实早就在心里被创造了第一次(),第二次才是实际的创造()。
比如你要做创业公司,你就要想好你的公司的使命是什么,你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心里你已经有一张蓝图和你的信念了,而实际创造的公司,只不过是把你心中的蓝图真的造了出来而已。
相反,如果你心中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意义,你会因为很多决定无法抉择而陷入许多杂碎的反复讨论中间,并且最后变成别人计划中的一个棋子。
我们之前公司有邀请ebk出来的增长工程师来分享增长经验,每个出来的人第一个问的问题总是:你知道你们公司的使命是什么吗?不知道公司的使命的人,只会最后在战略决定上纠结不前。
做人,做企业都是如此。▲管理是对的方式做事。领导力是做对的事。
我们都需要领导自己的人生,而不仅仅是管理。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领导关注的是“我想成就什么”。管理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有效的把事情做好”。真正的领导力是做对的事。带对方向比多少勤奋都更重要。
那么,你人生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
说起个人愿景,很多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重心放在一件事上。但其实无论重心放在哪件事上,都可能造成这个事的一些小变动而让你的人生彻底翻船。
对我而言,我的重心在过去的几年很大部分都在工作上,我以我做的事情为骄傲,我工作的时候感到非常的自在。我把工作作为人生的很多优先级。但上司的一点不满,工作的一点不顺就会让我整个人人仰马翻,非常痛苦。
所以人的人生愿景的重心需要建立在原则上、内在的品格上和多种社会关系上(家庭、自己、朋友、工作、情侣等等)
如何找到你的人生愿景和目标?
现在闭上眼睛,用丰富的视觉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明天是你的葬礼,你的孩子你的亲人你的朋友都在讨论你的一生,你有机会能够漂浮在空中,听别人是如何说起你的,你希望他们是怎么说你?
你希望你的孩子说你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母亲?你希望你的朋友说你是一个仗义的人吗?你希望世人怎么说你?
想5分钟然后写下来,这才是你真正的人生目标。
这样问自己,我写下了我自己的人生愿景,可以跟你分享:我的人生愿景:
做一个对他人有影响有意义帮助的人。自己也能快乐、成长、正能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