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大岩朝以文为尊,百姓及朝堂都看不起武者。
江湖豪杰?那是江湖人的自称。老百姓和朝堂把这些武者称为粗鄙之徒,刁民,杀人犯,强盗,小偷,走私犯。
谢家盐铁走私贩子,更是国家的蛀虫,刁民中的刁民,强盗中的强盗。
就算朝廷哪天开恩,不禁私盐私铁,谢家也只是一个“商贾之家”,这是谢家能拿得出手的最体面的称呼。
但是古代百姓的地位,是按士农工商排行的,商人地位最低!不像现代开公司的老板,牛逼轰轰,受人尊重。
古代商人地位比农民和工人都低,只比奴隶和妓女高那么一丢丢。更别提跟当官的士族比了。
因为生产力低下,没有足够比例的老百姓种地,国家就会缺粮食,缺粮就会出大的社会问题,动乱造反就不可避免
华夏民族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饿的快没命了,老实巴交的农民才会揭竿而起:与其饿死,不如不造反,打倒了地主分粮食。
所以国家统治者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如果经商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的财富,岂不是人人都去效仿,人人都去经商,那么田谁种,地谁耕?
生产力这么地下,农民的比例绝对不能少,只能打压商人的比例了。
所以统治者必须要对商人有一些苛刻的限制。
朝廷提倡重农抑商政策,不重视商人还不算,还要一直对商人进行打压,丑化商人形象,降低其社会地位。让百姓“以经商为耻,以务农为荣”。
经过统治阶层的不断强化洗脑,整个社会深以为然,无论商贾之家有多富裕,都被百姓深深鄙视。
“无奸不商”,是当时老百姓对商人根深蒂固的偏见。
古代诗人多有歌颂劳动人民的,却很少有歌颂商人的,“商人重利轻别离”,“莫做商人妇”等讽刺商人的诗词倒是不少。
谢家,财富是有了,黑道江湖地位也有了,而且都是顶级的。现在最缺的就是朝堂和老百姓的认同。
这就需要年轻子弟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来实现了。
在谢家,会读书的娃,才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谢超虽然丑,但是学文天赋“极高”,用“神童”来形容都不为过。
“颜值不够,才华来凑,此娃不培重点陪养其学文参加科举考试,岂不太“暴殄天物”!”这是老爷子谢天浩说的话。
“次哦”,三岁的谢超听到,心中喷出了一口老血,瞬间焦头烂额,“老子这一年努力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那是为了更快修习你们古代玄功的好不好!!不是为了考什么狗屁科举考试的。还要给我做科举考试重点培养对象,没完没了?!我这富二代又不需要读书改变命运!!”
“再说,我有什么狗屁学文的天赋,之所以表现的像个“神童”,那是我有前世文化知识的记忆!!现代的本科生文化底蕴,表现在三岁小孩身上,看起来当然像“神童”了,但是这跟天赋什么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谢超现在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什么叫做有苦说不出,宝宝心理苦了。他想学武,外面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但是整体被关在屋子里面读四书五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