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三阶段,也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会试被录取的举人,称为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谢超必须提前一段时间进京,因为会试并不是你直接参加考试就行了,还有前期工作要做。
第一步就是报名,科考有两个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一般人必须要做谨慎选择:考进士科主要考察个人文采,就是诗文写得是不是很好;明经科主要考察个人学识见闻,侧重记忆和背诵。
虽然明经科没有进士科那么有面子,但是对一些文采不好的考生来说,更简单。如我们熟知的名臣狄仁杰,这个神探的文采一般,也没留下什么名句,但是他的记忆力超级好,脑子好使,他就是通过明经科走上仕途的。
谢超非常自信,觉得这两科他都很在行。
六岁之前,虽然有作弊神器“前世的记忆”,被称作神童。但是因为丑到没朋友,他从小就被家人关家里读书,久而久之,竟然习惯了独处,更是习惯了读书思考,他是扎扎实实苦读了十年书的。
别人的童年上山捉鸟,下河摸鱼,玩得不亦乐乎。而谢超的童年则是心无旁骛,非常专注于各种书籍和修炼武功。
随着学习习惯的养成,他发现自己非常能静下心来学习,记忆力都变得好了起来,“脑子还是要多用,越用越好用。”
古代的东西也不太难理解,毕竟不如现代的“高科技”,所以他的“文学悟性”在当代也算超群,其他堂兄觉得深奥难懂的,他看一眼就会了。
悟性超群,记忆力也是相当好的谢超,熟读了很多兵书、农业、医术、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等杂学。当然,五行八卦跟奇门遁甲跟科考没关系,也是最难的,他到现在只是入门不久,略懂皮毛。
他的杂学知识储备,比之一般只会吟诗作对,苦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不知高了多少倍。所以,他真正厉害的可能是明经科。
“但是进士科更有面子,而且仕途更广,大岩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十个就有八个是进士科出身的,还是考进士科吧。”谢超暗想,“做事当然要做更有面子的事情,虽然他觉得吟诗作对没有一点实用性,只不过当官的都爱这个“调调”,没办法,入乡随俗吧”。
京城会试提前一年就要报名,报名成功后,就要提交作品,结交人脉。
考察文采的进士科,主考官的主观意志在考试中起了很大作用。文学才华这种事,有时是很难衡量的,没有规定的标准来评分,典型的“主观题”。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这个意思。
武功天下第一很好评定,不服就比试一下,输赢一目了然,但是文学天下第一那是从来没听说过的,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有人喜欢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狂放不羁,;有人喜欢杜甫“安得广下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有人喜欢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放;有人喜欢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柔和婉约。
如果是你是辛弃疾这样豪放派考生,恰巧碰到一个李煜这样婉约派的主考官阅卷,就是注定要“扑街”。
谢超对这种“终极大考”的会试相当无语。“这起决定性作用的会试,还没有童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那么“公正公平,科学合理”。”
对于普通考生,特别是从京城之外来的乡试举人来说,在京城官员圈子内是有没有名声的,相比国子监学生,或官二代或者贵族子弟相比,有没有名人大咖给你点赞,就会在考试评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到了长安以后,谢超除了报名,还必须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向负责组织考试的礼部提交自己的作品,最好能有机会跟主考官有短暂的交流,让主考官能够了解自己,欣赏自己。
著名的文学家皮日休就是个寒门子弟出身,连续几次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之后,就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把自己的诗文编成了十卷本,一共两百多篇,他再次参加科举的时候,就把这本文集往上一递,果然打动了主考官,于是成功考中了进士。
谢超知道这个皮日休的事迹。所以,他埋头苦读的时候,偶尔也“作”一些诗词,都记在本子上。差不多有一百篇,有些是自己作的原创,也有些是他“默写”的前世课本上的诗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