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什么?”孙明明怀疑自己听错了。
方其生拍了拍身上的灰,从地上站起,走到阳台处,背对着孙明明,望向天上的明月,掷地有声地重复道:“我要加入武道社。”
孙明明三步并作两步,用手摸了摸他的额头,确定没有发烧后,好像更加着急了,自言自语道:“惨了惨了,这家伙被打击到了,竟然说出这样的胡话。”
这也不怪孙明明,在当今的武道体系下,普通人想要踏上修炼之路,成为武者,最为重要的便是感知元力,而第一次感知元力被称作“启元”。
启元的最佳年龄是12岁,因此华国的规定,每位公民在12岁时,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启元机会,启元成功,则有武道天赋,可以修炼武道,成为武者;反之,则是普通人。
当然,世事无绝对,12岁没有启元成功的,后续每年也可以花费金钱进行自费启元,因为理论上只要在12-16岁之间,都有可能启元成功。过了16岁之后才启元成功的例子也有,比如华国如今西南行省的执政官,三品上境的武者李青山大人,是在28岁才启元成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只是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12岁无法启元,则终身无法启元。方其生今年已经17岁了,他想要启元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一个没有启元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能进入武道社的。
“不试试怎么知道。”方其生翻了一个白眼。
孙明明无言以对,回敬一个白眼后,回床睡去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天没亮,孙明明便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他睁开迷糊的眼睛看去,只见阳台上方其生正在有模有样的打着一套太极,他倒头继续睡下,睡下之前反手抓起一个卷纸扔了过去,精准的打在了方其生的头上。
早餐过后,顶着黑眼圈的两人来到了班里,一个女生看到方其生后,好奇的问:“其生同学,何丽小姐姐喜欢的是谁啊?”
方其生身体一震,脑袋一麻,僵硬地转过头看着孙明明。孙明明不敢看他眼睛,扭扭捏捏地小声说道:“我最后说的是,全班,没骗你啊。”
在全班同学的注目礼中,方其生终于熬到了下课放学,他煞有介事地站起来,拿出一封文采斐然的“入社信”,放到桌上,工工整整地压了一压,然后小心的收起到书包中,拎起书包走出教室,直奔武道社而去。
金河市第一高级中学,也被称为金河高中。一般来说,能以一座城市冠名的学校都会是这座城市中最好的学校,再不济也是排名前三的好学校,但是金河高中偏偏是那个例外。
当今社会,衡量一所高中的教学质量好坏,最重要的就是看它每年考取一本大学的学生数量,而考取一本大学除了科学文化分数要高之外,还有一个硬性要求:考生必须完成启元。这也就是说,那些没有武道天赋的学生,即便文化成绩再好,也无法考上好的大学。
这条规则乍听之下不合理,但实际上却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所有最尖端的科技都是围绕元力展开,一个没有启元的科学家,是无法取得突出成就的。
金河高中每年能考取一本大学的学生数量在200名左右,在金河市中只能排在第5-6名,但这并不妨碍武道社的活动场地“演武馆”是这所高中最华丽、最具气象的建筑物。
金河高中演武馆坐落在学校的正北方,白色大理石从数十米开外的地面一直铺到了演武馆大门,大门的正上方是第一任校长亲自篆刻的匾额,上面写着“以武载道”四个大字。
演武馆的一层是对外开放性质的展厅,中央是一座二十米见方的石质擂台,围绕着擂台是一圈放满了各种珍贵照片和说明资料的玻璃展台,里面记载了这所高中曾经的辉煌和荣光——即便这些荣光已经消逝,但时不时拿出来缅怀一下还是能激励一下后辈学生的。
方其生不是第一次到演武馆了,事实上在高一入学的第一天,他第一时间跑到这座演武馆,他曾经坚信自己是有缘人,在这里一定能获得前辈高手留下的“传承”,这个幻想在他第9次被演武馆的保安在闭馆后赶走时,才正式破灭。
此时他站在演武馆一层展厅的“问讯处”前,从书包里拿出那封用上课时间写出来的“入社信”,递到了“问讯处”值班同学的前面。值班的同学是一个留着平头的少年,眼睛很细很狭长,像是某种爬行动物的眼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