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文老他们几个置办了几样礼品,来到了通平客栈,找到了那几名道士。
坐定后,文老和他们叙了一会闲话,便说明了来意。
为首的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言道:“我们师兄弟几人来到贵地,见此山乃是一处难得的福地,正筹划要在这里建一处道观。本地的旱情,我们也略有耳闻。我们既然要在此处落脚,保此地风调雨顺自然是我们分内的事。几位放心,这件事包在我们身上,到时自会有一场大雨。”
文老他们闻言大喜,当即千恩万谢。文老又询问何时求雨,该怎么准备。
白发老道掐了掐手指,略略一算,言道:“七日之后,在镇东大柳树前的空地上,起筑一坛,高三丈,分三层。余下一应物事我自准备。”
文老忙道:“七日之内,我们一定准备妥当。”
当天晚上,镇东的那片空地上,便灯火通明地开始筑坛了。不到五日,一座土坛筑成,
七日后,烈日炎炎,如火烤一般。一大早,几名道士便在土坛的四面各插了七面旗,共计二十八面,代表天上二十八星宿。坛上二三两层各有几名道士依方位而立。台上正中一个大木案上摆着令牌、香炉、烛台等物。场面布置的很齐整。不到中午,坛下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文老他们嘱咐众人——法师求雨,不可高声喧哗,以免惹恼了神灵。
一个样貌惹人怜爱的男童笑咯咯的跑到悟空面前,后边跟着一个比他年纪略小、样貌清秀的女童。悟空见他俩过来,爱怜地捏着男童的脸蛋道:“云卿,你怎么不去看热闹?”女童呼哧呼哧的追了上来,:“云卿哥,咱们先去瞧求雨吧?”
男童名叫傅云卿,年刚五岁。女童叫罗文芝,比云卿小半岁。两家是邻居,且都只有一个孩子,云卿和文芝是自幼的玩伴,天天形影不离,经常来找悟空玩耍。
悟空也很喜欢这两个孩子,他乏味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欢乐。云卿天资聪颖而好学,从悟空那里已认得了不少字,一部《论语》已能一字不误地流利背出。近日,他又缠着悟空讲历史典故,他对文芝道:“文芝,你自己去看罢,我要听神猴讲项王的故事。”文芝眨了眨一对玲珑的大眼睛道:“你不去,我也不去了。”云问悟空道:“神猴,你上次说项王被韩信的几十万大军围在垓下了,张良吹箫,楚军听见四面楚歌都哭了,后来呢?”悟空便向两个孩子继续讲起了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
正午时分,白发老道身披道袍、跣足散发,手执宝剑走到坛下,与众老一一见过。
文老道:“有劳法师,我等静候甘霖天降。”老道:“诸位放心。”
文老欣然请法师上坛。老道踏郑重地走至坛上,对着坛下道:“今日受诸位百姓所托,贫道在此设坛祈雨。但请诸人勿乱言犯忌,勿心有妄念,切记切记!”众人见他如此煞有介事,都虔诚的点点头。坛上坛下肃然静穆。香炉内燃起一注手指般粗的礼香,烟雾霭霭;大铜烛台上立着手臂般粗的白烛,烛火煌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