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金蝉子就带来一个包袱。悟空打开一看是厚厚的一摞佛经,略一翻,有《金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伽经》、《四十二章经》、《涅槃经》等。
金蝉子道:“你先仔细研读这些经文,里面有不少我的注解。以你的资质,通晓大义不难。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就问我。等你把这些经书都读通以后,我再向你讲解其中的奥义。”
悟空点点头,翻开经书,果然金蝉子的注解随处可见。
金蝉子又嘱咐道:“这些经书看完便收起来,尤其不要被飞天寺的僧人看到。”
悟空奇道:“这是为何,这些都是佛经,他们有什么学不得的?”
金蝉子无可奈何道:“按照当初安天大会的约定,大乘佛法是不能传入东土的。这里边不少是大乘经典。你不算东土之人,传给你没什么。”
“好吧!我不让别人看到就是了。”
自此以后,悟空就趁没人的时候研读佛经,竟是越读越觉得妙不可言,后来几乎背了下来。
金蝉子每天都会抽出一两个时辰给他讲解。他从不照本宣科的直接向悟空灌输佛经里的本义,而是诱导启发悟空自己去参悟。当悟空向他请教时,他有时一两句话便能揭破令人困扰的难题,有时会直截了当地告诉悟空——经书里也未必都是对的。一开始他讲的还是佛经的内容和他自己的理解,几年之后,就都是金蝉子自己那脱离佛法之外、天马行空的思想,把悟空说得一愣一愣的。
“悟空,修行光研读佛经是不行的。佛经是‘有字之经’,这大千世界里的物转星移、新老交替、一花一木都蕴含着佛理,这些都是‘无字之经’。”说着,他拿起一本经书道:“就拿这‘有字之经’来说,它们是哪来的?”
“佛说过的话和他的事迹。”
“是他参悟的‘无字之经’,才有了这‘有字之经’。师尊的智慧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用佛经的形式传达给世人,给身在迷途的人们指引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让他们找到了方向,少走了不少弯路,更避免了他们误入歧途。”悟空深有同感,点头认可。
“既然佛经是佛祖自己感悟出的,那么世人也应用心从这大千世界、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佛理。那才是佛法的真正源头。”
悟空想了想,问道:“若是自己所悟和佛经有所出入,甚至是背道而驰,又该如何?”
金蝉子一惊,随即赞许的看着悟空道:“有那么一种人——佛经上说一句,他就信一句,连想都不想。若是谁对经文的内容稍加质疑,他必定照搬经书的原话与人争论。这种人看似比谁都用功,其实是泥古不化、墨守成规,根本没什么用。其实自己感悟出的道理和佛经有出入不是什么坏事。”
“这又怎么说?”
“佛经的道理若真是对的,就应该经得起推敲和质疑。有人稍有质疑的念头便自觉是对佛祖不敬,其实是无法参透佛经的,”
“那句‘信佛不如信我’,也是你自己所悟吧?”
金蝉子点头。
“他们都说你‘离经叛道’,这是一部分原因吧?”
金蝉子不置可否。
悟空继续道:“你的思想和性格原本就独特。在此之上,你不盲从、不迷信,能独立思索,所以才有了如今的你。无论你身边有多少人,你都注定是孤独的。你所走这条路的尽头或许是光明的,但孤独是免不了的。”
金蝉子有些动容道:“好久没人给我说这种话啦!看来这一百七十多年的‘蝴蝶’不是白叠的,你的见识到底进益不少。”
悟空不想越聊越伤感,岔开话题道:“看来你所悟的‘无字之经’不少了,不如讲给我听如何?”
金蝉子听后竟十分欣喜,站起来搓着手道:“好!教你些什么呢?教什么呢?”他来回地踱步。
悟空无奈的笑了,心想——求教的人不觉得什么,怎么授教的人反而如此兴奋呢?这种奇事也只会发生在他身上。
“你让我回去仔细想想。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说完,他便走了。
第三天,一只再普通不过的钵盂放在了悟空面前。悟空仔细端详了一下,又摸了摸质地,懵懂地看着金蝉子。
“这是什么?”金蝉子问道。
“钵盂”
“干什么用的?”
“僧尼吃饭用。”
“你现在抛开它的名字、质地、大小、颜色这些因数,只把它当成一件可以盛东西的容器,行吗?”
悟空想了想,点点头。
金蝉子继续道:“它只是一个盛东西用的容器。单就这方面,它和碗、盆、缸别无二致,没有区别。”
“好!”悟空明白了这种抽象的概念。
“你现在呢,把每个人也类也类比成一件容器。你拿着它,好好参详,明天我再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