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重视教育的。历史上,我们不仅有专门教习妓女的教坊,也有专门给宦官办的学校。
太监的学校,始于明朝。它不是教太监们怎样做太监的,就是普通的文化学习,这和教坊有所差别。明朝内宫,设有内书堂,就是太监的学校,宣德年间创设,供十岁左右的小太监学习,人数大约二三百。在这里学习,拜的也是孔夫子。老师还是翰林担任,据说国子监也没有这个阵势。虽然没有记载说这些老师有名师和带头人之区分,但段位确实很高。太监们尊师风气也很浓,有束修孝敬老师,还会备白蜡、手帕和龙挂香送给老师。但是没有教辅,估计也不收别的费用。
当然,作业还是必须做的。学习时间,每天要发一张印好的作业,相当于今天的平板推送。如果有志于学得更好的太监,也有更高层次的书自读,算是个性化教育。
管理也是很严的。太监作业做得不好,背书完不成,犯了学规,忤逆了师长,轻则由学长用戒尺打手心,重则在圣人面前端跪,再重就罚在圣人面前直立屈膝,双手扳着双脚,并且一点弯都不能打。稍不规则,就一顿戒尺乱打。这样的动作得坚持一炷香的时间,简直比现在的体育课难度大多了。
有一点挺好,据说太监们不需要做八股文,高考假大空的套路不用学。但是要会作诗,乱了韵,错了平仄,都是要被罚的。另外有学籍的太监,别看他们年龄小,还是应该用“他们”吧?在宫里地位都很高,平时走路,别的太监遇到都得驻足行礼。应该叫重视教育。
明朝的皇帝,喜欢某政一把抓,皇帝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工作多了,也就需要人代劳一下了,原来安排只伺候皇帝笔墨的秉笔太监开始代替皇帝批阅文件了。两百多年的明朝,太监当家的时间,至少有一半以上。据研究者说,一味贬低太监无文化,与事实不符。太监们批阅的公文,文理不通的,还真不多见。似乎并不比现在那些考进去的差,可能还要强一些。
当然,慢慢的,明朝太监就嚣张起来了。名太监魏忠贤居然成了九千岁,几百个地方官成了他干儿子、干孙子,这就是太监政治。这样的太监政治,就需要一支有文化的太监队伍,朝廷毕竟不是水泊梁山。
从明朝的结局来看,不仅流氓有文化可怕,太监有文化更可怕,一个坏的政治体制,用一群没有人格的人,他们文化程度越高,为害程度也越高。
这很多都是张鸣老师说的,和我无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