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有十六卫,其中府卫有十二: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此十二卫遥领天下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洛城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
其余四卫是禁卫,有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而十二卫遥领的折冲府,徐国有800个,每府千人左右,并设折冲都尉,各府于当地取兵,一面为兵,一面为农,还需轮值洛城。
徐国历时500年,府卫制度便颓废了,来洛城宿卫的府兵,天下无战事,府兵成了苦工,帮着亲贵大臣修房子,盖花园,各种勋爵,就成了讽刺。在外的府兵,原来是交替轮流戍边的,后来,后方乱了,交替轮换成了长期戍边,有人作诗: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再加上各种不可抗力,各地府兵战力去了七成。
杨二言了解到这些的时候,很是惊叹,徐国为什么还存在呢,原来是陛下与先皇拿着内府的钱,咬着牙建了羽林卫,所以徐皇才这么穷。
羽林卫是禁卫,又被两个皇帝授予了禁卫之外的许多权柄,作为徐皇的耳目,徐国堪堪撑到了现在。
杨二言转头又想,徐国都这样了,其他五国呢,随即摇了摇头不能想,不能想,还是想想这么解决现在的困境。
徐皇叫来了七个宰相,两个国公,十六卫大将军,共商大事。
徐皇:“众位爱卿,夏天说他剿匪的时候,碰到了许多异事,各地折冲府荒于训练,领空饷者不计其数,上番宿卫混乱,戍边者备受欺凌,长时间得不到轮换,军备陈旧,诸位可知道这些事情”
杨二言内心感慨:终于不是我背锅了。
众人内心感慨:来了来了,要对军伍动手了。
众人没有说话,瞅了一眼杨二言。
杨二言:关我什么事。
徐皇:“王游弋,你领过军,打过仗,你说”
王游弋看了看其他人:“呃……,陛下,你说的事情,确实有些苗头”
徐皇:“薛赐,你说”,薛赐是薛国公次子。
薛赐:“陛下,臣没出过洛城,上番宿卫混乱略有耳闻,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徐皇:“傅豫,你说”,这是杨国公府的人。
傅豫站了起来,弱弱说到:“陛下,臣不知道”,徐皇是了解傅豫的,这是个合道后能夜御十女的人,他是真的不知道。
杨二言见冷了场,站起来说到:“陛下,我知道,各地府卫,如今是流匪都打不过,陛下所说,夏将军所见,皆是事实”
夏天:……
杨二言这次感受到了死亡凝视,这是来自两大国公的。
杨二言继续说:“陛下,府兵已经名存实亡,臣建议,取消府兵,集中现有府兵来洛城实行集中管理,进行长时间训练,如今的国库,能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
“诸位将军,有道是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你们难道一点不羡慕夏天将军吗”
8个将军里面,除了傅豫,其余的深有认同,他们是将军,那有一辈子不出洛城,不带兵的将军,他们也羡慕夏天,带着羽林卫,征战四方。
薛国公:“咳”
众将军:哎,不对,我们是来干嘛的,哦商量大事的。
左右威卫大将军李平安是个直性子,直接说到:“陛下,就算调府卫来了洛城,现在那有仗打”
杨二言:“李将军,夏将军只是平了那些大点的流匪,如今徐国,深山密林之间,不知道还有多少魑魅魍魉呢”
诸位将军都有些心动,底下的那些龌龊,和他们关系并不大,他们最想要的,还是军功。两个国公左右也没多大意见,反正领军的都是自己人。其余五个宰相也没意见,和他们关系不大。
王游弋站了出来:“陛下,调兵是大事,这样变更,对各府折冲都尉触及最多,他们可是长时间领兵的,就算除去戍边的20万,还有60万大军,来洛城万一发生变动,后果不堪设想啊”
徐皇:“朕只是让他们换了个地方训练,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变动。60万人,分三次来洛城,在此期间,朕会派遣皇室之人,担任督察使。再说,洛城还有16卫”
杨二言又开口了:“王相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不必过分担心,各地折冲都尉,与府兵势同水火,在当地府兵拿都尉没办法,来了洛城,都尉能不能指挥的动下面的兵,还是两说呢”
王游弋想想也就释然了,加上如今这年头好,怪不得陛下敢让60万大军来洛城。
杨二言知道徐皇要派遣的督察使,那是徐国皇室最重要的力量,全部由道境组成,除了历代皇帝,其他人无人知晓其名单。而且其中大多数人,是皇室宗亲。
玄玄历6289年,第一批20万府兵到洛城的时候,徐皇去了大营慰问。先是召见了200折冲都尉。
“参见陛下”
“免礼,诸都尉辛苦了”
这些都尉或多或少的事先都知道一些,对徐皇的到来并无意外,徐皇亲切的问候过后,对诸都尉加以肯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顺便涨了一波俸禄,便散了。
第二天,徐皇站在了大军面前。
“这就是皇帝老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