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春天,百花齐放,张秋水意外又幸运地在张家沟接到活。修完房,他彻底掌握修房流程。与其他泥水工相较而言,张秋水有着更为辽阔的见识。年轻时候,他跟着包工头跑,对修房有着周围同行没有的认识。他在他们那个年龄段里算聪明的、思维超前的,关键是他这个人吃苦耐劳为人厚道做事地道。
从海边码头回来没几天,张秋水曾路过阳坝附近,看着两条河汇聚成大湾河,又端详附近地势,回来跟张著明说:“我要有钱的话,就在那里修小型沙场,肯定可以挣到钱!”张著明听他解释,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无奈,他出身卑微,要钱没有钱,要关系没有关系,要渠道没有渠道……就是可以在现实世界发现商机,看到那儿可以赚钱,还是没有资源渠道,还是没有机会施展抱负。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你想到了,没有做到,或者说没有办法做到。这样的事情顶多是茶余饭后吹牛皮的谈资。张秋水清楚自己的处境,他知道自己的位置,更明白他肩负的担子。他不后悔不觉得遗憾。他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修房子赚钱养家糊口。如果还有余力就要修建大房子,供养儿女上学。
回来那年,张秋水曾料想,三五年后,以张家沟为代表的农村会掀起修房风潮,干得好肯定可以赚到钱。他前面有过修房的经历,又跟着张著明干了段时间,结识三五位泥水工,手里头已积攒到点点资源。修建第一栋平房格外小心,整个过程没有丝毫懈怠。可能出意外的地方,他都特别留意。
为修房,他投入八九千买来木板跟柱条准备大干一场。头次接活,张秋水不求赚到多少钱,把这单生意弄好,打出响亮的招牌,他觉得就够意思。五六个月来,他都在想怎样修房怎么把房修好。头天夜晚琢磨,次日小试,他以这样的状态推进,活脱脱是青年人敢想敢干执行力强。半年后竣工,效果得到东家认可。他赚到钱,又积累到宝贵经验,按照设想打出修房子的口碑。
他想,他以后专门做装模这块,他要把这块做好做精做出成绩。多数人忙着外出打工忙着种地,张秋水却拿出家里所有积蓄用来购买装模材料。第一次接活,张秋水就把成本赚回来。张秋水修建的第一栋房有两层半,他对此前的想法更加坚定。就是在这个过程,张秋水会修房,价钱合适,为人厚道的名气渐渐传了出去。第二次接活,第三次接活,第四次接活……张秋水凭借修房子的本事,凭借着自己左右逢源的情商以及运程就此开启了修房的事业。
改革的春风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东部沿海吹到华夏大地的腹里,又像波浪渐渐深入中国西南角。这些年,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攒到钱,却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只因他们买不起城里的房。即便买到,生存压力亦会将他们压垮。这些人挣扎来挣扎去,等到年纪上去,还是会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
就这样,云贵高原最偏远的地方迎来建设潮流。在这里,嗅觉敏锐的人已经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抢占高地夺得先机,成为小小的“弄潮儿”。张秋水在这场洪流的微波里凭借见识、坚韧,让自己分到点点红利。虽然是点点红利,却可以在农村出人头地,让家人衣食无忧。
亲爱的朋友,按照我的理解,像张秋水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不是他们没有智慧,不是他们没有见识,不是他们没有深刻理解现实,仅仅是出生的地方限制了成长。可以说,他们是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在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走到很远的地方。那些人无疑具有非凡智慧,并得到命运加持。
大湾河,这条河起源于临近县城,沿途有阳坝、张家沟、李家村、沙子坡、杨柳沟……这些村庄跟大湾河相关,也跟张秋水有关。因为张秋水从张童书小学二年级开始修房,修到张童书大学毕业还在修,他把这辈子都献给了修房。
从厦门回来那年,张秋水在这个小天地耕耘,很少到清水县城,很少到梵阳市,没有走出贵州。像张秋水这样的人有许多,张秋水只是他们人生的缩影。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他们不会思考活着的意义。即使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们也会跟生活搏斗,也会艰难而又勇敢地活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