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原城公主带着刘竑离开千秋宫,而皇帝和皇后在餐后回到了书房。
“让乔妃继续管理那些偏殿是不合适了,有什么能分给她的事务?”皇帝向皇后询问到。
我想一下...陛下还打算对她委以重任?
不是,当前总该稳住她吧。
确实,突然解除她的事务,会吓到乔家;也许可以让她管理国学馆,刚好乔家也喜欢结交学者,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个很满意的安排。
在皇帝认同了自己的建议后,皇后继续说道:
但是陛下,关于乔家我还有个提议...
“说吧。”已经重新坐好的皇帝对一旁的皇后说到。
让我全权处理乔家的事。
听到这里,皇帝皱起了眉头:“这不合适吧。”
别急着拒绝,这样最稳妥。乔氏一直都在防备我,在一个月前他乔家还安排了幼子离京,很明显他们家族也防备朝廷。考虑到他们有实力作乱,以防万一,我应该有对乔家的生杀大权。如此,陛下出征在外时,我才能将他们牢牢掌控,必要时甚至可以将他们消灭。
“不必这么做,流放照样能瓦解他们。”皇帝提出了异议。
不对。陛下,如果他们作乱,而我们不能坚决消灭他们;在人心不稳的当下,这相当于纵容,会鼓励别有用心者造反。而且乔家的势力牵涉到多个州郡,放他们走后,这些人到自家所在的地方一闹,也许就又要花几个月去平叛了。所以,一旦对他们下手,就必须下死手,务必斩草除根,这样才最稳妥。
......皇后的这番话让皇帝陷入了沉默,皇后接着问道:
您认为乔氏和乔家对您忠心吗?
乔妃的心思我弄不明白,也完全没想到她竟是如此暴戾(踹人)。整个乔家的话,也谈不上忠诚,我打到京师时,他们顺势加入大周而已。
那您认为乔家的势力如何?
跟你家比是差远了。但毕竟也有十五位将军或太守受恩于乔家;如你所说,放出去的话还真得担心他们叛乱,而且京师令也跟乔家来往密切。
您既不认为他们忠心,也不认为他们没有威胁,为什么不好好防备他们呢?
好吧,朕明白了,乔家的事就拜托你了。不过要处置乔家的话,你打算用什么理由?
谋反!
听到这两个字后,皇帝笑了,他看着房门说道:
乔家有实力谋反,安个谋反也没什么不合适的...
不,陛下,不需要特意安个谋反的罪名,有合适的理由。
“为什么,他们现在有作乱的迹象?”皇帝惊讶的看向皇后。
可以说有,京师令的宅中可有数百套兵甲呢。
那王涌(京师令)只是“有收集盔甲兵器的癖好”罢了,而且就四五百副,能弄出什么?
陛下,您当初可用四百甲(士兵)击破过五千人呢,怎能说四百甲(盔甲兵器)没威胁?
“王涌的手下我见过,都只是些仆从,一个个缩手缩脚,能...”说到这里,皇帝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话锋一转:
也对,京师有五万人把守,京师四方的禁军大营中,也还有三十万人。守备如此充足还在家中存放兵器,说谋反也不为过。
“王涌家中有的可不止刀和盔甲,弩也有几百具。”皇后随口补充了一句。
“此事当真?”当听到王涌家中有弩时,皇帝的眼中闪过了一道光,然后盯着皇后,语气严厉的问到。
“至少现在还有。”话刚说完,皇后站了起来,她觉得不必再进行这个话题了,于是示意皇帝跟着她进入卧房。在房中,皇后拿出了十几卷竹简给皇帝。
这是?
乔家的罪证或者是怀疑他们有罪的报告,多数是怀疑他们的。
有实证的在哪?是什么事?
皇后抽出了一卷竹简,并对皇帝说道:
就这一卷,是乔家长子在郊外掳掠民女的。
现今,这样的事有个一两起也不好深究;毕竟,朕的军队也总是......
“不是一两起,从(元武)元年到现在,有实证的已经有十起;另外还有两位失踪的民妇与乔家有关。”
“无法无天啊。”皇帝平淡的回了一句。
“那其它的都是些什么事?就是你说可疑的那些。”皇帝问到。
元年秋,一位穷书生在乔家失踪;
二年冬,那位来历不明的妇人(似乎是个刺客),在宫中最早出现的地方离乔氏也就百米。
六年春,有人想在千秋宫纵火,纵火的人也是从乔氏那边来的。
今年,我核查宫内侍从信息,发现有两位宫女行踪不明,她们在乔氏...
“行了。”皇帝打断了皇后的叙述。
沉思了一会,皇帝说道:“现在我理解你为什么那么防备乔家了,在识人上我不如你。不过我已经说过了,此事由你全权处置,你觉得必要的话,也可以对他们(乔家)先斩后奏,诏书我等会让人拿来。”
皇后点了头,看向窗外,她想要得到的许可总算是拿到了。再看天色,似乎也已过戌时(夜九点)。
皇帝也跟着她望向窗外,然后说道:
有些晚啊,其实朕还有些正事想和你商量。
说完这句话后,皇帝习惯性的观察起四周,房内没有一个侍从。皇帝皇后在一块时,往往会让侍从到房外待命;如果两人有要事要商谈,在正式交流前,皇帝还会再观察一下房间,确保房中只有他们两人。
“陛下,说吧。”在皇帝观察完毕后,皇后笑着说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