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庐州府大街小巷开始充斥江淮运河的消息,这当然得益于朱达和赵三,他们让手下的人开始频繁的问乘车的顾客江淮运河的事情。
顾客当然不知道,然后这些车夫、船夫等就开始绘声绘色描述起来吴知县重开江淮运河一事,说的好似亲眼见过一般。
“这位大爷,您知道江淮运河吗?”
“难不成吴县尊真要开河?这可不是小工程啊,县尊倒是大手笔。”坐车的是个书生,并没有和黄包车夫聊天,而是若有所思的自语。
……
“这位大哥,听说大老爷要挖运河,就是把施水和淝河挖通。”
“呀!真有此事?”坐车的是个商人,对这类信息甚是敏感:“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俺也是听别车行的兄弟说的,他们有在县衙门口拉车,也是无意中听来的。”
“这么重大的事情,之前怎么没有半点风声啊……不行,我要找赵大哥商量,师傅,麻烦您拐到拱辰门边上的悦来茶楼。”
“好嘞”
当然也有哪些什么都不关心的人。
“江淮运河?干什么的?”
“……就是可以连同施水和肥水啊,这样长江的船可以开到淮河了。”
“和我有甚关系?”
“……挖运河总要人吧,大老爷肯定又要征徭役。”
“擦,你别乌鸦嘴。”
经过几天的口耳相传,起码整个庐州府的百姓基本上都知道,有远见的商家已经开始相互交流运河开通之后对自家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对自己肯定利大于弊。
但普通老百姓就有些漠然,甚至隐隐反抗,原因无他,这么大的工程人力财力都是浩大,直接影响到老百姓。
前年府衙阻止各县进行河道清淤,基本上每五家就出了一个人壮丁去做河工,没有工钱不说,还要自备干粮,甚至耽搁自己收成。
但河道清淤、疏通水利,最终收益的也是百姓,所以当时虽然当时工程比这大很多倍,但老百姓也都没什么怨言。
但是运河就不一样,收益最大的可能是商户,对老百姓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受苦受累的反而是老百姓,试问谁肯去干?
甚至还有个别人特意去挑拨民怨,这是前面吴知县辣手断掉那几个胥吏头目引起的反弹。
倒是整个庐州府的大家族没有什么表态,只是表面上没什么,但私底下对此也是关注的紧。
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京杭大运河甚至成了维系京城的大动脉,没有大运河,京城都运转不下去!
江淮运河虽然比不得大运河那般重要,但上达中原,下达江南与两湖,真真是交通要害。
其中蕴含的利益,用肉眼都可以看得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