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凌晨三点。
今天已经是大年二十八,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了,这一趟列车属于临时增列,这个时间段又加上是始发站,所以车上并不拥挤,相对与春运的盛况这一列车还显得有点冷清。
12号车厢32座的顾秋庭此时正饶有兴趣的打量着车厢内的各色乘客。
虽然车厢内各种味道混杂以及各种口音的吆喝让他有点不适,不过他还是面带微笑的打量四周,毕竟这对他而言也算是一种久违的体验了。
顾秋庭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如此接地气了,作为长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平常出差的机会虽然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主办方邀请,坐的都是飞机头等舱或者商务舱,难得的坐高铁都肯定是豪华卧铺,像眼前这种类似与以前绿皮车一般的普客列车他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坐过了。
感受着屁股底下硬邦邦的座椅,顾秋庭微微皱眉,不过随即反应过来哑然而笑,自己究竟是老了还是被宠坏了,坐个硬座都觉得硌屁股了?
这一次南港邀请了二十几号专家整了个所谓的学术交流会,顾秋庭也是应邀而来的。
顾秋庭目前就职的长林大学虽然不是985和211之列,但也算是重点大学,而且他个人的名气在业内也很不一般,在众多专家之中也算是一介名流的存在,所以这类的交流活动邀请很多。
不过他的个人名气跟其学术成就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虽然他自认这几十年来埋首研学成绩斐然,但奈何先入为主,根本扭转不过来旁人对他的认知。
别人对他的认知就是XX的儿子,他的名气也大多是来自于他的父亲。
顾秋庭的父亲在解放初期便是赫赫有名的史学家,书法家的顾敬之先生。
顾老先生在五十岁的时候才晚年得子,顾秋庭两岁的时候其母便因病去世了,几十年来都专注于学术的顾老先生日常生活经验严重不足,能将顾秋庭拉扯大可谓是万般的辛苦。
顾秋庭是六零后生人,顾老先生先知先觉急流勇退,放弃了当时在京都的工作以及头上的各种头衔回归故里长林市,在长林偏远山区的顾氏祖宅之地排楼村安居了下来。
长林市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城市,尤其他们又生活在更为偏远的山野村落,交通落后信息也相对闭塞。
父子俩虽然避世在严重缺乏教育资源的乡野,但顾老先生何等人物,强过了当时太多的所谓老师,顾秋庭在父亲的循循教导之下也没有虚度了光阴。
隐居山野的顾老先生又被人们所记起,并被冠以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学大师之一。
虽然在此后的日子里顾老先生并没有再出山抛头露面参加什么工作了,但也许是顾老先生的隐士做派让人称道,也许是顾老先生这样的人物已经不多了,越是低调的顾老先生名气反倒越发的显赫。
全国恢复高考之后,年满十八的顾秋庭顺利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回到了家乡,被特聘为长林大学历史系的老师。
特聘是特殊人才引进制度,不但没有试用期,更是免考核的,这对于一个刚刚毕业年仅二十多岁的小年轻而言有点出格了,在当时也是引起过一阵轰动的。
不过随着顾秋庭身份的曝光,那些非议也烟消云散,作为国学大师顾老先生亲自培养的传人,唯一的儿子,这个光环足以让那些心中泛酸的人群无话可说。
那时候还年轻气盛的顾秋庭面对一些非议也是心中愤愤不平的,同时也为仗着父亲的名头成为特聘的事而耿耿于怀,在随后的教学生涯里他也分外努力,一面为师一面苦读,最终成了一个旁人嘴里所谓的博古通今中西贯通的大学教授。
其实在恢复高考的时候国内的两个最大学府便亲自来人希望能请得顾老先生出山执教,在被老先生拒绝之后又转而想要免试让顾顾秋庭去两大高校就读,也被顾老先生给拒绝了。
顾秋庭就读的大学很一般,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绩,毕业之后两大高校也曾上门想要特聘顾秋庭进校工作,那一次却是被顾秋庭本人出面拒绝了。
顾秋庭的想法倒也简单,父亲年事已高也懒得再离开家乡,心如止水的想在长林乡间舒心过余下的日子,自己这个唯一的儿子理当相陪,于是便选择了回到家乡的长林大学工作。
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回报家乡,顾老先生也在长林大学挂了个客座教授的名头,让当时还籍籍无名的长林大学着实挣了一回面子,同时也在大学校史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顾老先生在八十五岁那一年上撒手人寰,当时惊动了全国不少的名流学士前来吊唁,更是上了中视的新闻。
也就在那一次,一直在长林大学安心教学的三十多岁的顾秋庭被众多名流所认识,在为父亲吊唁的那三天时间里,顾秋庭接名片接的手软,为日后广博的人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国学大师唯一的后人,他也被无数名流所记住,顾秋庭这个名字在学界也有了知名度。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前人留下的声望以及事业可以泽被五代人,顾秋庭这个第二代肯定要沾光不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