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2)(1 / 2)

加入书签

..me"..me/国哲学史最新节!

、恕

《论语》载:“弓问仁。子曰:‘……己不欲,施于人。’”(《颜渊》)孔子又:“夫者,己立而立,己欲而达人。能近取,可谓之方也。”(《论语·也》)

由此看,如何行仁,于推己人。“欲立而人,己达而达”,换话说,之所欲,亦施于,这是己及人肯定方,孔子之为“”,即“尽己为”。推及人的定方面,孔子称为恕,“己所欲,勿于人”。推己及的这两方面合一起,叫做忠之道,是“仁方”(行仁的法)。

后来的家,有人把忠之道叫“絜矩道”。是说,种“道”是以本自身为度,来节本人行为。元前3纪、2纪儒家一部论集名叫《礼记》,其中有篇《大》,说:“所恶上,毋使下。恶于下,毋以事。所恶前,毋先后。恶于后,毋以从。所恶右,毋交于左。所恶于,毋以于右。之谓絜之道。”

《礼》另有篇《中》,相是孔子孙子思作,其说:“恕违道远。施己而不,亦勿于人。……所求子,以父。……所求乎,以事。……求乎弟,以事兄。……所乎朋友,先施之。”

学》所的例证,强调忠之道的定方面;《中庸》所举的证,强忠恕之的肯定面。不在哪个面,决行为的“絜矩”在本人身,而在其他西之中。

忠恕道同时是仁道,所以行恕就是仁。行就必然行在社中的责和义务,这就包了义的质。因忠恕之就是人道德生的开端终结。《论语》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贯之。’曾子曰:‘唯。’子出,人问曰:‘何谓?’曾曰:‘子之道,忠恕而矣。’”(《里》)

个人在己心里有行为“絜矩”,随时以用它。实行仁方法既如此简,所以子说:“仁远乎?我欲,斯仁矣。”(《论语·述而》)

知命

从义的念,孔推导出“无所为为”的念。一人做他该做的,纯粹由于这做在道上是对,而不出于在种道德制以外任何考。《论》记载,孔子被个隐者讽为“其不可为之者”(《宪》)。《论语》记载,子有个子告诉一个隐说:“子之仕,行其也。道不行,知之矣。”(《子》)

后面我将看到,道家讲“无为”学说。儒家讲“无所为为”的说。依家看来,一个人可能无,因为个人都些他应做的事。然而他这些事是“无为”,为做这事的价在于做本身之,而不在于外的结果内。

子本人一生正这种学的好例。他生活社会、治大动的年代,他竭尽力改革界。他游各地,还像苏拉底那,逢人谈。虽他的一努力都枉费,是他从气馁。明知道不会成,仍然续努力。

孔子他自己:“道之行也与,命也。之将废与,命。”(《论语·问》)尽了一努力,又归之命。命是命运。孔子则指天命,即天的令或天;换句说,它看做一有目的力量。是后来儒家,把命只做整个宙的一存在的件和力。我们活动,取得外的成功,总是需这些条的配合。但是这配合,个地看,却在们能控的范围外。所我们能做的,过于一一意地力去做们知道我们应做的事,而不计败。这做,就“知命”。要做家所说君子,命是一重要的要条件。所以孔说:“知命,以为君也。”(《论语·尧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