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人间观察員()”查找最新章节!
夫妻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凑活,一种是余生。
有人觉得进入婚姻,受了百般折磨。
有人觉得进入婚姻,有了陪伴依靠。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正在经历不同的婚姻。
前两天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
精神出轨和身体出轨哪个更值得原谅?
一时间阵营分为两拨。
有人说,身体出轨吧!可能只是一时冲动,对老婆还有爱。
有人说,精神出轨吧!虽然已经另有所爱,但守住了底线。
底下有一条评论特立独行,夹在一堆热火朝天的观点中显得尤其扎心:
“年纪一大把了,说什么爱不爱,凑合着过呗,和谁不是过?”
乍一看有点想笑,再一看有点想哭。
凑活着过——
这是多少夫妻的现状啊!
然而很多时候,当一段感情真正出现问题,结局有可能是分崩离析,连夫妻也做不成。
也就是说,连凑活也成了一种奢望。
上大学的时候,教现代文学史的老师,曾和我们提及过才子王朔的感情:
他的妻子沈旭佳,是东方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王朔用“惊为天人”来形容这个姑娘。
彼时王朔还是个一穷二白的无业青年,而沈旭佳旁边已聚集了一大把有钱有势的追求者。
烈女怕缠郎,王朔靠着没羞没臊的毅力,硬是让沈旭佳被他的诚心与才华感动,拒绝了一干青年才俊,最后选择嫁给了他。
然而这样的感情,并没能阻挡王朔又在婚后爱上了另外一个姑娘。
他搬出去,只在周末回家一次,然后两人躲在小屋子里吵架。
吵来吵去,最后难免扯到“我还爱不爱你”这个话题上——
结果永远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这边沈旭佳泪如雨下,那边王朔闷声不吭。
一会儿觉得对不起家里的妻子,一会儿又觉得对不起外面的姑娘。
那会儿,女儿也大了,知道向着妈妈,有一次冲进屋子,摔了他的手机。
最后一次离开家,看着女儿眼中的惊慌与愤怒,他没脸诉说自己的歉意与愧疚,直接走掉了。
而妻子则带着女儿远走他乡……
故事讲到这里,想起老师那句调侃:
自古文人总多情。
没有爱了,过不下去了,连苟延残喘似乎也成了一种负担。
虽有愧疚,但勉力维持,也只能鸡飞狗跳。
于是最终结果不是凑活,而是散伙。
爱得不得,恨而无终。
天各一方,互不相见。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不成朋友,亦做不成夫妻,相爱一场,没了关系。
我们问老师——
“您是哪一种?”
老师笑了一下,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说——
“在我看来,婚姻是脆弱的,围城里的人熬着,围城外的人感慨。有人分离,有人凑活。世上夫妻千千万,并不是每一对都能始终恩爱如初。”
老师说完,大家陷入集体沉默,寝室里一位姑娘,说起自己的父母:
两人结婚二十年,横眉冷对二十年。
常常争到你死我活,也偶尔打到头破血流。
那时总在深夜听到父亲粗暴的呵斥,还有母亲尖锐的哭声,这么多年来依然觉得是道无法磨灭的阴影。
年纪大一点的时候,也曾问过他们:“为什么不离婚?”
两人却又都支支吾吾地犹豫起来:“总不能太自私,连你也不顾。”
想离婚,孩子牵绊着。
不离婚,却同床异梦。
所谓至亲至疏夫妻,大抵就是这样。
空有婚姻的名分,没有夫妻的感情。
每天除了争吵,就是冷漠。
不是没想过白头终老,只是人到中年,都有点累了。
不是没想过恩恩爱爱,只是物是人非,彼此都变了。
我印象中的舅舅和舅妈,也曾有过一段很恩爱的时光。
后来步入婚姻,却被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弄得变得面目全非。
你埋怨我,我控诉你,吵过闹过,但都无济于事。
问题堆积在那里,渐渐演变为一种不再开口的“默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