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向桃源行,避乱躲灾隐名成。”
此诗作者已不可考,盖渴求安乐者云云。全诗至今只剩得三四句闻名,流传在歌妓的唱词中。而这句,独道出真理一二。桃源自然虚无,无迹可寻,却也少不得有人慕名探访,虽料到落得与刘子骥一般结果,但是依然不能削弱世人痴心。
避乱、隐名,生活自在逍遥。能过东篱把酒,赏山花遍野,即使公事在身,不免心中眷然有归欤之情。或言桃源一说实则谬矣,我不大认同。宇宙之大,若真无桃源确凿,就无形如桃源的隐世之地么?如今看来,这话才是确凿了。那风云莫测,踪迹难寻之迹,要问前世之绳结,且让我为你解开。
且说清与英法再展鸦片战争败北以后,地主横行、洋人入侵,社会动荡。农民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堪忍受。道光二十四年,桂平紫荆山区来了几位农民,他们开始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直到次年拜上帝会名声大噪,起义的号角吹响的那刻,他们这才醒悟到,这个叫洪秀全的中年人,可能会改写大清未来发展的走向。
犀牛岭上,战旗挥扬。那年,洪秀全38岁。
赤帻攒动,太平军连战连捷,在永安城内,他们暂时安排事宜,分封诸王。然后继续北上,起义的规模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转移里日益庞大。终于一举攻下江宁府,也就是今日南京。
这金陵城的六朝金粉气原本是很难消磨的,哪料正是这次起义,让它的金粉气霎时减了几分。连那座闻名天下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也在定都几年后消失在天京的熊熊烈火中。
南京周围也是有塔的。江宁往南,有一宝地,唤作句容,近以由县改市,城中就有一座宝塔,坐落在今四排楼往北,于1970年拆除。古往今来,此地出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事。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名人拜访留宿,皆因历史久远,被世人淡忘。现讲出这些,大多有史料可考,乃自信作此看似荒唐的文章来。我道此塔缘故,塔下尘封,也就是本书所述之事。
西晋咸宁年间,只因佛教的传入,义和寺便在句容落成。随着朝代的兴衰更迭,寺里的香火时旺时衰,直至宋太平兴国年间,那义和寺扩有36院,香火越发旺盛起来。后来主持为了感谢远居上海崇明岛句容老乡的慷慨解囊,特意找人改了匾额,将义和寺正式更名为崇明寺。
这崇明寺36院中,倒有一院值得一提。那是专门祀奉僧伽的寺院,据讲是不断地香火让他显灵了,大圣院也就就他的名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它的匾额,还在院内专门为其修了一座木塔。
但随着岁月的消磨,木塔逐渐腐坏,保险起见,于宋元祐八年,木塔改建成砖塔,塔有七级,八面玲珑,檐牙嵌着响铃,木梯盘旋。拾梯登顶,一览容城风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