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小早熟,在时代背景磨砺与爷爷奶奶重压下,早早的明白了自己只有会的多,学的多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并且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两次算是失败的打工之旅结束,回到家之后,父亲更加意识到了掌握一门赖以生存的技术有多重要。
闲暇之余,父亲跟着别人去采石,学习如何碎石,然后再用大锤铁钎把石头修饰齐整,偶尔也会跟人去做木匠活,学习木匠手艺,可是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手艺是祖辈相传,不授予外人的,哪怕父亲再努力,再聪明都没法学到更高深的技术,但哪怕是如此,父亲仍然把这些粗浅的手艺在自己不懈的努力练习思考下超过了大部分所谓的匠人,这也是我无比敬佩父亲的一点。
也是在无论如何都无法学到高深技术的情况下,父亲又把目光看向了相对比较容易达成的理发学习上。这一次的父亲不断的了解信息,交结朋友,终于找到了能学习理发手艺的门路,在经过数次天人交战后,父亲鼓足勇气向爷爷奶奶提出了借钱去参加培训的请求。
爷爷详细的询问了情况,在父亲满含希望的目光下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原因是参加培训的20块钱他没有,也不让父亲去参加,告诉他还有许多活没干,让他赶紧去干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上。
我想那大概是父亲又一次痛失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吧。这次事情过后,父亲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日默默的干活,活干完了就找没人的地方默默发呆。就在爷爷奶奶都以为他放弃了的时候,父亲突然再次要求外出务工,再一次踏上了打工的旅途。
因为前两次前往省城的不快经历,父亲这一次选择了前往反方向的另一个地级市寻找新的谋生之处。在经过慎重选择后,这次的父亲选择了前往一个开酿酒的家庭做长工。父亲每天要把玉米煮熟,放进煮酒的大锅里,然后把用过的酒槽挑去喂猪。同样也是日复一日重复干同样的活。父亲唯一跟我提过印象深刻的是老板有两个女儿,都是在读书的,是那时候少有的都在上高中的女生。曾经有一次老板的小女儿以为他不识字,把一本故事书放到他面前告诉他那是她的课本,不要弄坏了,父亲那时还带着年轻人的意气,只是一笑了之。
在某次老板女儿放假之后意外发现父亲在,这才知道了父亲也识字,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从此对父亲刮目相看,要知道那个时候农村务工青年读书识字的人确实少。一是贫穷,二是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很多村小教师仅仅是读过小学四五年级就走上了讲台,很多知识他们都没法解决,这也就使得很多孩子学的云里雾里最后放弃了学习,选择了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言归正传,父亲在酿酒坊做了半年多的活计,最后出于不知名的原因还是离开了,结束了三次打工生涯回到了家,继续干起了看不到尽头的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