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天短,此时整个历山已经完全被夜幕笼罩,但千佛寺的山门却是被火把照的一片通红,一副熙熙攘攘人影绰绰的场面。
千佛寺住持慧性禅师刚作完晚课,正站在大殿前的石阶上,身后跟着两个黄衣黄袍的僧侣。
从他们的视线可以隐约看到山门下那些忙忙碌碌的身影,一个身材有些瘦弱的少年正努力指挥着人群搭建一座木台。
“你们亲眼看到那些灰色的粉末遇水变石?”慧性突然转过身问道。
“回禀方丈,这几日我二人一直跟随在这少年左右,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那少年将煅烧好的石粉和石膏等物掺合在一起,随后加入水,不出五个时辰,原本的泥浆便会逐渐变硬,三五天之后,其硬度便会堪比石头,王盛称之为水泥。”身后的僧人回答道。
“此物竟然如此神奇。”慧性感叹道,随后指了指正在忙碌的山下,“他们在做何事?”
“支模板,”僧人答道,“王盛说这是为了给佛像塑形,先用水泥浇筑出佛像大致的形状,待水泥刚开始变硬之时,再由石匠雕刻出佛像五官、衣衫等细节……”
慧性听完整个过程微笑着点点头:“怪不得这少年当日敢夸下如此海口,有水泥这等神奇之物,十丈大佛像的确信手拈来。”
实际上王盛却不像慧性想的这么轻松,冬季施工本来就是工程上的难点,尤其是混凝土施工,由于冬天气温低,水泥的初凝时间会比夏日长许多,硬度增长也十分缓慢,而且水分极易在水泥内部形成冻块造成开裂,所以如何为混凝土保温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后世的时候冬季施工都是给混凝土表面覆盖棉被的,更有甚者,重点部位会使用电热毯加热。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电热毯是不用想了,棉花这东西在隋朝也没普及,根本就没有棉被给他用。
思来想去,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笨办法,给这个佛像模型建一个密闭的空间,然后用蒸汽加热,加速水泥硬度上涨,换句后世的话说,就是给佛像蒸桑拿。
前世冬季浇筑混凝土时,最头疼的就是遇到监理方抽查留存的试块样品,后来便在同校的师哥身上偷学了一招,把试块放在锅里蒸煮,不出几个小时,强度就能完全符合要求,有一次试块煮过了头,强度增长的太快,被人发现了马脚,最后请对方吃了顿饭才摆平这件事。
佛像一旦开始浇筑,整个过程便不可逆转,王盛作为唯一的技术负责人,很多事必须得亲力亲为,好在慧性让人送来了一件皮裘,否则在这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忙碌一夜,以他这副身板不感冒才怪呢?
不是说着佛家不杀生吗,怎么还珍藏着皮裘,看来这帮和尚也不是老实人,王盛暗自腹诽道。
不过他对于佛教虽说不上喜欢,但也不至于厌恶,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即便不相信有神论,但还是尊重人家信仰的。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没过多长时间就力压道教成为第一宗教,跟它的教义是分不开的,其他的不说,至少还有劝人向善的好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