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空战使得国民政府的勇气大增,于是中日双方都开始计划在南京增兵,因为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处巨大的战场,这种战场是无关于武器的优劣的,这是在用人命堆叠一场胜利。这是中华文化里面从未有过的,这超出了赵锋驭的预计,他原来打巷战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可以撤出南京,因为南京大屠杀实在是太惨烈了,当然这只是被后世所发现的一次大屠杀的罪证,实际上日军进行的屠杀不止这么一点。
第一批增兵计划增兵是十万,政府的口号就是用十万兵还十万百姓,各大报纸纷纷宣传国民政府的决心,来提高士气和抵抗日寇的决心。日军也计划增兵,因为神秘出现的“重炮”是大本营之前不知道的武器,所以大本营决定增加攻城部队的数量,并且将舰炮和飞机撤离南京战场,因为在日本人看来的中华文化里存在着这种思想,就是你不动我也不动。
实际上日军撤走了大量的重炮算是一种意外之喜,赵锋驭也无力再打一次大规模的导弹轰炸了,因为补充一发导弹的兑换价格是上千点的功勋,除非用来对付战列舰,要不然就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南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南京政府的增兵计划导致日军也不得不再次增兵,国民政府增兵十万,日军就增兵二十万,虽然增援部队在路上,但是日本是从本土用军舰运兵,而国民政府是用火车和步行结合的方式增兵,这样双方的兵力就会差不多同时到达。
但是在这之前,国民政府还是先空运了一些补给空投到了下关。因为15日,南京保卫战结束,现在唐智深依然是南京的最高指挥官,但是现在他指挥的却是南京的一场大撤退。要把城内的一百多万人全部撤退到后方去,为下一阶段的巷战做准备。
这个时候赵锋驭依然在南京做着抵抗,这场巷战被系统默认为是赵锋驭指挥的,虽然实际上的指挥也不是他,但是他的方法被沿用了,所以战斗相当于是在他的策划下进行的,甚至赵锋驭还有休整战术的能力,而唐智深只能做到的把军队再次派过来。
15日的战斗远没有13日的时候那么激烈,因为日军有所顾忌,而中国军队也没有100以上口径的火炮,所以双方主要是以步枪作战为主,日军的优势不太明显,因为参加巷战的士兵存活下来之后就变得更加小心了,而无论是中正式步枪还是捡来的三八大盖都弥补了中国士兵和日军武器上的劣势。
双方动用的最大规模的炮击,也就是五门75火炮的对轰,双方均有损失。步兵炮已经开始被迫击炮取代的时代五六门75的火炮的炮战已经是非常小的规模了,但是放在现在的南京可以说是最大的规模也不为过。
双方克制的时候有一个人不太遵守规则,这个人就是谷寿夫。谷寿夫这个甲级战犯的确该死,因为他的部队减员到了不足四分之一,甚至还丢失了一面联队旗,虽然这面联队旗也没有落到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不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