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西城,青天书院。
光偌大的书院就占了西城一大半的面积,与其说西城的书院,不如说是书院的西城,这里除了书院就是酒馆。
书院的环境并不是想象的那种十分幽静,反而是因为有些喧闹的缘故添了几分烟火气。
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许是圣贤诗书的渲染,连带殿阁也沾染了清幽风雅的韵致。
朱色大门洞开,回廊辗转曲折,以圣人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
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两百余间,最出名的便是一阁,一堂,一祠,一壁,一台。
其中包括藏书阁、明伦堂、宗法祠、先贤壁、忠节台等。
清晨是早课的时间,许多青天学子已经在先贤壁占好了位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名青衣少年坐在紫竹林旁的石桌便吟诵着。
“咦?子玉,这是你最近写的文章?”听到这两句,一名路过的头发花白的老人停住了脚步,眼中闪过一丝讶然。
“钱老您误会了,这是最近在青天书院的学生间最受欢迎的佳句,也不知道是哪位俊杰写的,但好像只有一段。”青衣少年连忙起身解释道。
“哦?下面几句是什么?”老人闻言,连忙追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少年如实道。
“好,好,好一个陋室德馨!”老人听完有些激动道:“这哪是什么年轻俊杰写的,这分明出自某个大贤手笔。”
接着老者想了想嘀咕道:“也不知道是哪个老不羞的竟不以真名示人。”
“不行不行,到底是何方神圣,改天我得亲自登门拜访。”
老人自言自语,手舞足蹈的离开了,看起来有些神神叨叨。
“先生慢走。”青年倒是见怪不怪行了礼。
这个书院里“疯子”很多,不止是学生还有老师。
随处可见的学子,有正在练习书法的,有也在撰读先贤生平的,还有正与人论学的。
这里是读书人的圣地,当今天下第一书院,青天书院,无论是武国还是太棠都有相当一部分学子在此求学。
学识不分国界,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另一边,圣人殿内。
“叔,到底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中年男人揉了揉发酸的手臂有些无语。此人正是被李淮一路拽着回书院的李长青。
“大事,天大的祸事。”李淮食指轻轻按了按眉心,语气沉重道:“院里的石像开裂了。”
“院长,你真的确定…没有看错。”听到这话,李长青呼吸变得有些急促,神情严肃,一改往日的慵懒。
“你跟我来看看便是。”
下一刻,两人同时出现在所说的石像面前。
石像约四米高,雕刻的应该是一个中年人,头戴礼冠,一袭长袍,双手负背,面容严肃,眼神忧愁的朝着圣人殿的方向。
整个石像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很矛盾的感觉,明明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书生,却有种说不出的邪气,好似活物。
此时的石像全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纹,面部尤为明显,裂纹从额头开始蔓延经过躯干至大腿,细细看去令人有些压抑。
“此物是青天书院初代院长百里为民按自身的模样所建,蕴含了一丝其神念,镇大化一国之运。”
李长青继续道:“可以说这石像与大化息息相关,每逢大旱洪涝石像必有警示。
“最严重的一次便是三十年以前的那次天居城保卫战,武国三十五万铁骑从平举关绕道兵临天居城下,大化建朝以来第一次面临亡国之灾,而当时初代院长石像也只是手臂移动了位置。”
“近十几年,皇上虽有所懈怠,但时政还算安稳,各地也均无天灾人祸,为何这石像会无缘无故破裂?要知道即使是院长你全力出手也不可能让这石像有一丝一毫的损坏。”李长青沉声道。
“只是有所懈怠么?”李淮眼神微微变化,也没有接皇帝当得怎么样这个话题,继续道:
“四百年前,青天书院初代院长百里为民破造化境,三斩身外身,而有一未斩净之身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瞒过了百里院长化名为“难”(第四声)。”
“这难来源于百里院长,力量恐怖无比,他是初代院长恶念的化身,生来便是会为祸天下的。”李淮继续道。
“那初代为什么没有将其消灭?”李长青忍不住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