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沉默的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这话未免太过狂傲了,哪怕是书院中最为人所知受两位夫子极力称赞的黄靖,也从来没说过自己读得书够多够透了想要学点新东西的话。而且,这时虽然百家依然有所争鸣,但毕竟是渐渐没落了,所以一个人基本上都是从儒学启蒙的,接触得最多的也是儒学,而对于其余诸子的书却很少有人通读过。因此,庞德公这时教授的《鬼谷子》已经算是相当偏门相当高级的科目了,而诸葛亮却说自己已经读通读透了,这的的确确太过骄傲了一些了。哪怕此时教的是《论语》,诸葛亮如果说自己已经很熟悉那或许情有可原,但偏偏不是。
庞德公心中也是有些气恼,诸葛亮的脾气和学识本来是很对他的胃口的,没想到竟是个有傲气的人,居然在课堂上这么公然向自己挑衅。即便诸葛亮说的是事实,那也完全可以在私下里告诉自己啊,何必闹得这么沸沸扬扬的?他就不知道韬光养晦吗?
唯一有不同看法的人是黄靖,他并不认为这是由于诸葛亮狂傲的缘故,尽管这种天才或多或少会有这方面的毛病。但是他绝对不是那种不会韬光养晦的人,否则就不会有“卧龙”的称号了。他这么做一定是有深层次的理由的,至少,黄靖现在就想到了两条:一,诸葛亮是个真的想要学本事的人,所以他不想浪费一点时间在自己已经会了的东西上面,因此他才这么急切地要求学点新东西;二,诸葛亮可能知道了自己和庞统的事迹,起了点争强斗胜的心思,所以想要借此来“示威”,看看一帮少年人是否会擦出火花来。
不过当下,庞德公有点被气晕了,恼怒地喝道:“孔明,不可妄语,你若果真已经通晓诸子,那我且问你,这‘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当作何解?”这句话乃是《鬼谷子》第一篇的结语,颇为晦涩不明,很有中国特色,要真的理解起来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庞德公这么问显然是在刁难了。
但是诸葛亮却丝毫不怯场,应声答道:“捭阖之道,游说之法,或阴或阳。以阳言说者,需言之有方,得其心意;以阴言说者,需言之有物,动其心意。凡阴阳言,莫不为扰其本意而致游说者意也,是故鬼谷子言:‘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这段话被诸葛亮解释起来很明白:捭阖之术就是用来游说他人的,那如何成功地游说他人呢?有阴阳两道,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变被游说者的心意使其顺着游说者的心意来办事情。那如何改变被游说者的本心呢?要么表面上顺着他的意思但是偷换概念,要么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使他冷静改变。
庞德公再怎么刁钻,听到这种解释也的确无话可说,他虽然很恼怒,但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反而有些感慨自己新收的弟子有着这般超乎常人的实力。当他看到诸葛亮旁边的黄靖一脸淡然频频点头的样子时,忽然生出一个想法来:诸葛亮不是想要学些新东西么?黄靖好像脑袋里有着无穷无尽闻所未闻的东西,不如……
于是,庞德公立刻淡淡笑道:“孔明,你虽然不错,但是要想学新知识却不好让为师给你另开小灶啊。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你有这么多师兄在此,当中很多人都有着你所无法企及的能力,比如,就在你旁边的那个一肚子坏水的黄靖,你不妨向他请教请教。”
黄靖一听愣了:这都扯什么啊?你作为我的先生不好好教导学生也就算了,居然还唆使他来向我挑衅?!他恨恨地看了一眼庞德公,见到那张人畜无害的笑脸后心中大为哀恸:早知如此,当初就从了他好了,居然因为那件事情耿耿于怀到现在还不肯放,实在是得不偿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