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古佛下,他捧着师父的笔记在发呆。
他在思考,师父为什么说佛既是有情众生又是无情顽石呢。
他盘起腿,静静地坐着。
脑海里想起了季老提到的提拨达多,我也在思考为何在佛陀圆寂后的两千多年的印度依旧会有大反派的信徒呢。
当真是法无定法,随缘即应。
要辩证的去看待一件事情。
想到这儿,他便起身了,口里念叨着,诸漏无常,诸行无常。
诚然,身处于婆娑世界,居无常,行无常,当思无常。
就拿对过去的人事物来讲,如果可以放下,不执着于人事物,可远离贪嗔痴三毒侵害。
走着走着,他来到了茶堂,想品一口香茗。茶这个字,其实蛮有意思,人在草木间。
今日份茶点师冲泡的是攸乐古树普洱,就拿感触来说,刚入口花蜜香优雅,充斥口腔。汤水醇滑柔和,甘爽清甜。品饮过程中,略感轻微涩,苦不明显。五泡后,花蜜香依旧,茶汤滋味饱满,舌后跟有较为明显苦感,但很快逝去并化为甘甜。两颊生津较好。其口感具有勐腊特有之柔滑,略微涩感更凸显口腔的甜润感,优雅的花蜜香,让人感受山间气息,真不愧是六大名山之一。
听师兄说,选一款茶呢,不是看它的优点,你喜不喜欢,而是看它的缺点你能不能接受。有的茶,你喜欢它的香气,但接受不了它的苦味,那这个茶就不适合你。
就像先贤说的那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作为修行人,我们要接纳,要接纳除自己以外的存在,外不起纷争,内不生对立,不与天斗,不与人争,不和自己闹别扭。
喝完茶,他便离开了。去拜访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基督徒并未排斥他,作为一位异教人,他在听闻基督教的章法。
以下是小和尚的笔记:
旧约·
世界万物之起源,六日之演变,暗合六爻变化之道。
凡万物,各从其类,各有归属,蕴含规则之道。
我的理解是,山川河流,草兽虫鱼,作为人来讲,应当恭敬对待,与人来说,当感恩与祝福。
“圣日安歇”。蕴含张弛之道,万物来去,皆有时间,不可操之过急。
“人违使命,选择逃避”
我的理解是,困难来临之际,应当坦然处之,若胸中坦荡如日月,心中平静如水,处变不惊,不喜不悲,顺其自然,除自身的贪欲,培养出大爱之心去做人做事,又怎么会有灾难呢?
“宣判”
我的理解是,万物有始有终,善恶到头皆有报,自然存在了结之时,是恶当罚。
“赶出伊甸园”
我的理解是,人若有错,自然要承担恶果,不应被赋予逃避恶果之能力。
“善恶树上的果子”
我的理解是,所有人的世界都是不同的,不要带着自己残缺不全的三观,站在道德至高点,去审判,评判,定义任何人。所有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有必要相互理解。进而去判断善恶。
他两相谈甚欢,他尊他的阿弥陀,他敬他的阿们。
他们相约下次再一起学习。
天色渐晚,小和尚离开了。
每天夜间,小和尚都会打开公众号后台回复小孩儿们困惑。
今日又遇见了很多感情上出现问题的小孩。就拿感情受困的信息来说,解答无用,只能缓她们一时,嗔恨一起又会反复。
这个世界的顺序并不是你先找到灵药才能恢复光明,它的顺序应该是有明亮的眼睛才能找到灵药。如果看不清因缘的本质就是“相欠,相还,短暂”,那痛苦是无量的。他想起了昨天听到的一个有点混蛋的观点,说影响社会稳定的是大龄剩女,比如说破坏别人婚姻这事。就小和尚看来,错误的观点会陷害一个时代。道德不安分,欲望又发达的人是不分身份年纪的,在婚姻里贪图对方的价值供养又想满足私欲当中的虚荣,精神早就红杏出墙的已婚男女也很多。
人有很多种身份其实是对我们的保护,比如夫妻,因为有约束所以有城池。你不在心上开个豁口漏洞,外面再多的诱惑又与你何干呢?不管已婚未婚,爱的结果都是为了更平静更安全,如果给别人或自己造成了困扰,那都不是爱意,而是淫心或嗔心。
小和尚不禁想起了道家言论“种种无明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
无明二字,小和尚刹那间脑海中想起《楞严经》中讲的,一念无明生三细,无始无明长六粗。
小和尚想,他应当如《圆觉经》中讲的那样,破除无明,破除执行,生清净心。
小和尚坐着坐着睡着了。
第二天伊始,小和尚就被派去扫塔。小和尚心里想着高僧大德亦复如是,便欣然前往。他一边前行一边思考,玄奘法师扫塔为何要从下往上扫。以正常思维来说,这样扫不是越扫越脏嘛?
小和尚心想,大抵是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叭!
人生讷,何尝不是如此,应求万事当前净,不惧人生起点低。若是回头重见垢,平常道中得菩提。
记得小和尚当时出家是为了寻找自己,他也不知从何时起,踏上了寻找自己这条路,细算起来也有些年头了。
就那时之前而言,他的愿望是做一个像师父一般的大医。一直在磨砺德行,培养才情。能以佛法养心是他之幸,不甚欢喜。
就拿生活二字来说,生是对于身来说,活是对于心来说,就拿身心而言,养身修心。
究极使命感,他感知与“伤寒”“国学”有关。
就宗教而言,幸得前辈提携,携他拜入佛门,属实万分感激。
他深感前辈大德,也愿将微末修行之法书写下来,供后学参详。
大道殊途同归,若能顺着道路前行,也可得各自果位。
就个人而言,妄言所行之道。
深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况先贤有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诸君可从兴趣爱好出发进而载入修行之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