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终极狂潮
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时隔40个月之后,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又一次兵临德波边境地带的维斯瓦-奥德河流域。1945年初,英勇无畏的苏军将士用一场持续20天的战役摧枯拉朽般粉碎了德**队这一区域的顽固抵抗,为苏军随后挺进柏林、赢得战争胜利迈出了重要一步;1947年底,参与战争的一方开始维斯瓦-奥德河西岸营造的军事防线,它依托地形之利,以完备而坚固的工事拱卫着德国腹地乃至通往西欧的道路。只不过现守卫这条防线的不再是昔日里疲倦困顿的德**队,而是170个装备精锐且拥有战场制空权、战略制海权和优势后勤辅助力量的盟国师。相较而言,以胜利姿态进占波兰的苏联军队显得加从容也有信心,他们饱受盟军空袭的情况下仍将300多个陆军师和大量作战装备运抵前线,这其令对手胆寒的莫过于规模化的坦克集群、“喀秋莎”火箭炮以及重型榴弹炮。
重量级的决斗还未开始,由于德国这个本该军力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盟友深陷内讧泥潭,西方世界的舆论早已哀声一片。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条守不住的防线,红色狂潮必将漫过欧,而欧洲的终命运将法国、比利时、荷兰连成一气的边界防线决定——或是盟军固守西欧与苏联对峙,或是苏联攻陷西欧成为欧洲的真正主宰者。
避无可避的战斗终于6月份的后一个星期三打响,苏军以铺天盖地的炮火全线轰击维斯瓦-奥德河流域的盟军阵地,并对盟军防线相对薄弱的几个地段实施了重点打击。持续的猛烈炮击动摇了防线工事,让工事后面的守军官兵失了方寸。盟军部署于此的170个师,22个波兰师军心士气早已不堪重负,只是波兰流亡政f的节制勉强留盟军阵营;33个英国师,一多半已经欧陆战场上鏖战两年有余,熟知并畏惧苏联军队刚猛顽强的作战方式,其余则是近半年陆续从本土、联邦国家、殖民地增调来的参战部队,兵员素质和军心士气令人担忧;鉴于西欧防线的重要意义,多数法军被调回国内巩固“马奇诺防线”,顺带进行部队休整,留德国东部防线的法国部队仅有20个师,真正的防线坚是整编成为个集团军的八十多个美军师。为了好抵御苏军进攻,这些美军师的作战单位普遍增加了分之五十,也就是说一个步兵师的兵力超过2万人,轻重装备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且大部分师级部队都增加了**的反坦克团,装备式的坦克歼击车,吉普车+无后坐力炮+特制穿甲弹的组合也批量列装了基层步兵部队。重整编后的美军部队纸面战斗力显著高于其他盟军部队,盟国驻欧洲司令部的高长官麦克阿瑟得以堂而皇之地将五十个好的美军师划入作战预备队,名义上便于随时增援危险区域。战斗打响之后,眼看苏军短短几个小时内就维斯瓦河段多处渡河成功,盟军这边的反击命令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麦克阿瑟果断放弃了让美军士兵冒着苏军炮火夺回西岸滩头的想法,一面下令各盟国部队死守防区,一面令靠近铁路线部署的美军预备部队登上事先安排好的军列,但这些军列的行驶方向却不是急报频传的东部前线,而是法比荷三国花费多时间和心血营造的西欧防线。只有那些原本就部署防线纵深区域的美军部队装模作样的赶赴前线增援,并若干地段相对遏制了苏军攻势。此时的德国东部防线就像是有大群白蚁筑巢的河底,苏军进攻浪潮的冲击下漏洞出,不断有波兰部队苏军枪炮和传单的双重攻势下放弃抵抗,不断有英军非本土部队生溃败。
激战一天下来,进攻的苏军虽然因为盟军战线的固有防御措施而出现了较大伤亡,但苏联战斗机群的英勇突击使得苏军地面部队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测那样因为没有制空权而蒙受极其惨重的损失。进攻的气势上来了,苏军科斯琴、古本、福斯特等地段突破盟军沿河防线后又接连纵深区域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直接威胁到几十个盟军师的后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盟国驻欧洲司令部启动撤退预案,要求前线各部队按计划依次后撤,这就需要盟军各部队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拿出钢铁般的意志和纪律来,撤退途仍做到相互策应、步步抵抗,并且那些预定的伏击区域给予苏军冒进部队迎头痛击,甚至伺机投入战术反击,可是麦克阿瑟和他的盟国搭档们既缺乏足够周全的考虑,又没有震慑全局的威望。撤退命令一下,三余万盟军官兵就像是溃坝的洪水,狂奔直下不受任何节制。结果,苏军只花了四天时间就从奥德河畔挺进到了柏林,而德国政f是早一步宣布自己的都为“不设防城市”。
德军主力早已崩溃的情况下,攻占柏林对于瓦解盟军士气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苏军没有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他们只是派出少量部队进展柏林,甚至没有举行一场像样的进城仪式,各方面军装甲集团的引领下星夜兼程,勃兰登堡地区截断英国第3集团军和美军一部退路,梅克伦堡阻截了美国第7集团军和法国第4集团军的退路,仅这两个饺子就困住了四十余万盟**队,途被苏军歼灭的盟军小股部队和散兵是不计其数。
越是大势已去需要作出弃车保帅之抉择的时候,多国联合作战部队之间的心眼越多,明争暗斗也加厉害。为了争夺一些重要道路和桥梁的优先通行权,盟国部队不惜以武力相向,而本该苏军进军途挥关键作用的盟国空军也是内讧不断。出于作战需要,盟军的战术航空兵分之八十以上都部署防线纵深300公里以内区域,头几天的战斗,盟军的、轻型轰炸机因为苏军战斗机快速灵活的突击战术而出现了超过预料的损失,而随着苏军部队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机场濒临危险境地。飞机可不比枪械、火炮或是坦克车辆,它们的成本造价以及耗费的资源人力远远高于普通武器,飞行员亦堪称各兵种昂贵的,美国、法国、英系国家以及向欧洲大陆派遣了空军作战力量的瑞典、巴西都想着快将自己的空军部队转移到安全的后方机场去。结果虽然没有那支飞行部队因为抢跑道而出现损失,但当远远超出处理能力的飞机堆积德国西部、法国东部以及比利时、荷兰的机场时,这些航空部队的战时出勤效率大为降低,连带影响了重型轰炸机对苏军纵深区域的牵制性轰炸。
梅克伦堡、萨克森、莱茵,三年来,德国内部那些忧国忧民之人担心害怕的场面终于出现了,苏军部队以前所未有的速沿着德国的铁路线和高速公路向西奔进,只不过与三年多以前的角色不同,这次苏军像是一群安分守己的过境者,他们既没有袭击城镇村庄、抢夺粮食财物或是凌辱妇女,也没有以胜利者的姿态耀武扬威地宣布占领,让德国民众目瞪口呆的是,那些前一阶段波兰战役“集体覆灭”的德**队居然荷枪实弹地列队出现了。这些人的手臂上都系着红袖章,以示与政f防卫军的区分,但大部分德国民众看来并不乎他们名义上为谁效力,.uksh.他们驻扎并且负责维持治安的地区极少有地下抵抗活动冒头,苏军甚至还这些地区募集到了额外的粮食和油料。
苏军波兰战役的进展很大程上仰仗于该国的平原地形,而德国,从苏军起渡河进攻到红旗出现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西部城市亚琛仅仅耗费了16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恐怕不会再有哪个国家能够如此短的时间里占领德国大部分地区。对德国人而言,这是一场绝无仅有的怪异战争,它生德意志的土地上,德国人的伤亡竟然维持极低的水平,而当他们想当然以为自己将要顺从接受红旗下生活时,而整个欧洲大陆的命运也不过如此时,苏联军队德国西部边界地带停了下来。确切的说,是意大利-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这条分界线前停止了攻势。往南,是雄伟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脉;往西,是法国旧马奇诺防线基础上修建的防线以及比利时、荷兰美英帮助下修筑的要塞体系,以及侧背支持这条防线的盟国舰队、空军和随时可能投入孤注一掷的核武器。毕竟这样的形势下,盟国欧陆的军力连同保留固有意识形态的希望都被压缩到了西欧区域。如若再败,美英只能凭借大海暂时阻挡苏联的野心,但以苏联的体制、人口、资源、工业基础再集合了近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成为海权强国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