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清晨来临之时,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黄褐色大地已悄然披上了一层银纱。 .)在米尔多夫城区,掘壕固守的德军官兵们几乎一夜未眠。由于苏军炮火轮番轰击,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躲避,一面还要想方设法地将街垒变得更加坚固。匆匆啃了几口冷面包,手持各种武器的步兵们就又都回到了各自的战斗位置。每一件反坦克武器都被妥善地隐藏在能够尽可能避免敌人火力直击的掩体内,以便在后面的艰苦战斗中发挥效用;每一支预备队都被精心配属在安全而又能够随时支援前线的位置,好让这条防线尽可能持久地抵御苏军攻势。
雨雪暂止,从巴伐利亚北部和捷克境内机场起飞的苏军战机杀气腾腾地出现在了天边,而从上一个黄昏前就开始尝试进攻的苏军地面部队也按捺不住动手了。视线中,一辆辆快速突进的苏军坦克有着非常协调的形体,圆筒状的炮塔因为凸出的炮盾和用于容纳弹药的方形炮塔后舱而颇具现代化的气息。对于已经遭到了己方空军猛烈轰炸的德军防线,这些行动迅速的苏军坦克显然完全不放在眼里,它们只有寥寥几辆停下来进行中近程的炮火清理,更多的是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使用车体前部和炮塔正面的机枪进行扫射,连串的子弹打在德军阵地上激起了阵阵尘土,也迫使德军步兵们将他们标志性的大耳沿头盔隐藏在沟渠下方。
轰!
隐藏在房屋中的德军重型反坦克炮率先开火,黑漆漆的炮口猛然吐出一团火焰,灰白色的硝烟冉冉升起。若不是对这种声音有所了解,人们或许会误以为是爆米花的声响——几秒之后,穿甲弹精确地打中了排头的苏军坦克,它毫不客气地撕开了车身正面装甲,在延迟引信的作用下进入车体后方才引爆炮弹。橄榄绿色的T34由于惯性还在飞速地向前移动,突然间,它的炮塔舱盖被粗鲁地推开。一大团火焰冲天而起,瞬间吞噬了车体上半部,形状可怕的蘑菇状烟云旋即在坦克上方形成……
轰!轰!轰!
一枚枚致命的炮弹和火箭弹从那些或免于轰炸、或半坍塌的建筑物后方飞出,尽管目标在快速移动着。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瞄准,超过一半的德军炮手都成功命中了直线运动的敌方坦克。这里虽然免遭苏军炮火蹂躏,但这里的夜间气温降到了零下好几度,仅凭掩体上的伪装网和随身携带的薄毯难以有效御寒,何况他们还得轮班值守,艰辛之处不言而喻。好在负责米尔多夫左翼阵地防守的第22燧发枪团出色地完成了牵制任务,攻破德军左翼防线的苏军部队并没有连夜攻袭米尔多夫主阵地,直到天亮之后,熟悉的苏军坦克纵队才沿着公路姗姗而来,随行的苏军步兵看上去精神萎靡,完全不像是一支所向披靡的胜利之师。
“各车注意,千万沉住气,等放近了再打……”
通过美制的摩托罗拉步话机,作战指令清楚地传到每一双警惕的耳朵里。在一座座微微凸起的“山包”下面,有双人搭档的反坦克小组,有三人组合的制导反坦克火箭战斗小队,还有吉普车搭载火炮的四人车组——这便是二战后期出镜率颇高的M40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列装美军之后,它们主要配备给步兵营和装甲步兵营,作为步兵伴随火炮使用。这种火炮机动方便,战场适应能力强,可配用M79、M92和M149E5三种炮架。既可固定于地面使用,也可以安装在M274轻型拖车、各型吉普车和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上使用;配用弹种包括杀伤人员的榴弹和对付装甲目标的破甲弹、碎甲弹,还可6门联装在M50式奥图斯轻型履带车上,构成火力强大的反坦克火力车。
数以百计的德军官兵静静隐蔽在妥善的伪装网下。他们分布在道路两侧的田野之中,透过伪装网上的观察孔注视着前方。道路上,伴随着持续不断的轰鸣声,数十辆T34坦克和各种型号的战斗车辆宛若一条钢铁河流奔腾而至。
“各战斗组听清楚了……集中火力攻击敌人首尾,开火要有间隔和秩序,不要一股脑把弹药浪费在同一辆坦克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