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其实可以锻炼忍耐力,没钱可以锻炼忍饥挨饿,没钱可以锻炼苦痛折磨。为什么可以忍饥挨饿,忍受苦痛折磨?因为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看病难,是没有钱,很客观的理解,所以八零年代初,最重要的是忍耐。也可能存在因果,就是说现在虽然医学发达,也有不少难治的病,主要看谁摊上。
八零年代除了被狗咬,被蛇咬,致伤致残外。还有比如说,瘴气,瘴气这东西可以致瞎。当然,还有由于高烧导致聋哑,这类事件在现在少之又少。我们山谷里的中草药不算太多,薄荷,金银花,艾蒿,蜂窝,蝉壳,囫囵泡,皂荚天茄叶等等。那年代咳嗽就煮马蜂窝,感冒或者瘙痒就煮艾蒿,喉咙不舒服,就薄荷,金银花。流血伤口就囫囵泡。口腔溃疡,羊油炸馍,羊油不算中药,主要维生素B2含量高。百年洗头润发可以用皂荚,治头皮骚痒。所以那年代头发,皮肤等外科瘙痒,发烧咳嗽感冒基本有草药,但是天花水痘却影响挺大,而且很严重,对于很多特殊的传染性疾病,生物学和医学也无法得知其确切来源,可能天外来客,可能在是致病菌像人类进化一样慢慢突变。
那时候没记得有什么疫苗给予孩子们,但有打虫药,去诊所买还是送打虫药。嘿,打虫药还真的管用,小孩子排便还真的不少虫,蛔虫,蛲虫,水质原因虫卵在肚子里孵化。八零年代初,主要还是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诊所医生也是白大褂,脚踩捣药臼,诊所里一股药香味。老师,你这算是医学课不?算是吧,八零年代初农村医学课。人生八苦头四苦,生老病死。生肯定不容易,死肯定不乐意,但人生自古谁无死。
八零年代初的农村车祸死的,工伤事故很少,车少,工业少。情杀,摔死,淹死,病死占比例。生老病死的病死是两个含义,器官像车一样,到年限自然而然报废,没到年限,泡水,怼报废,发动机故障等等。其实无论皇帝内经,道家学说,健康原理,人越贴近自然,长寿指数越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空气,水,阳光,运动,清净,那年代的空气没有太大污染,水质一样;经常要地里干活,阳光,运动;清清净净,没有太大压力。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另外还有个养生法则,就是八成饱,那年代容易饿肚子。当然也是一半一半,那年代生活条件恶劣,现在是自然环境变差,总会有人因此而且寿命打折。“自然和生活环境下,留存下来的长寿老人,就好比经历各种灾难的千年大树,又像一次次的漏网之鱼。灵活,圆融无碍。”
古人其实事死如事生,很多帝王陵的石像生都是笑容满面,憨态可掬。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不过话有讲回来,小孩子包括我小时候都怕坟谷堆,也怕埋人。除了人之初,性本善,更重要的原因是,对生充满期待,对死肯定充满恐惧敬畏,就不说听到看到埋人,听到亲戚认识的人要做手术,心里都咯噔。但人长大了,长老了,就不再恐惧,敬畏死亡了,因为跟庄稼一样,要面临收割,完成人生的价值。八零年代初的殡葬印象中,棺材真大,可能因为我小。十八台大轿一样,两边壮汉抬起棺材,踢倒架棺材的板凳,唢呐响起,炮一放,面盆瓦罐一摔。哭爹喊娘声,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山上,山墙旮旯一埋,从此,尘归尘,土归土。八零年代初的殡葬多少还有点特点的是,除了烧纸,棺材和墓里也会陪葬点东西。再穷不能穷祖宗,也可能是生前的东西,再或者陶器之类的。人类社会思想的迈进,跟衣服的潮流类似,慢慢会退掉老土,迎来简单时尚。八零年代初的的背景基本完结。
忍饥挨饿可以锻炼忍耐力,***教有封斋,沐浴封斋,不吃不喝,以锻炼忍耐和慈悲。佛教更主张,大慈大悲大忍大辱,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去服务世界。基督教一样,爱的恒久是忍耐。
预知详情,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