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菱河是鄱阳湖多条支流中心的一条河流。河流的中段有两个村庄依河堤而建,河岸是杨家河村,北岸是柳沟村。
南堤内的一片平坦田地叫十八联圩,北堤内的一片良田叫歇脚圩。南北两岸的直线距离大约在300米左右,是整条河流中两岸相距较短为数不多的一处。
数百年来,两村的人民都是靠天吃饭,耕耘着百家门前的那片土地。旱季时收成微薄,洪灾时颗粒无收,只有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才会有个好的收成。日子虽过的紧张,却也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厅下发通知,要求个地方政府搞好水利建设,组织村民在冬季农闲时加固堤坝。一年下来,鄱阳湖周边的各大堤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高,增宽了一倍以上,有效控制了雨季一来便淹没了大片农田的损失。流菱河两岸的堤坝也比原来高出了一倍多。堤岸的加宽使坐落在南北两岸的两个村子,同时面临着迁村的境况。
在政府的帮助和动员下,两个村庄都往前移了100米,以至于原来大片的茅草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三面是土砖,一面是木板的木瓦房,也有几栋三面都是用青砖砌的房子。房子的结构形状都一样,中间是堂屋,堂屋两边是东西厢房,后面叫拖,是做厨房或仓库用的,堂屋的门槛很高,一两岁的小孩是跨不过去的,屋后是河,屋前是池塘,对于水乡人家来说,木船是必不可少的。各种捕鱼工具也是品种繁多,有丝网,拖网,扒网,罩网等。
两岸的村民以前是很少往来的,因离陈埠镇近,柳沟村的村民偶尔会在赶集的日子里划船过河去镇上赶集,才会和杨家河村的村民打一两个照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