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记忆回到那遥远的1996年底,1997年初,大四的上学期期未,专业课基本已经学完,准备复习考试。考试固然重要,大学是60分万岁,大部分的学生正常都是能够及格毕业的。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机械学院学生以男生为主,读机械学院的女生往往长得有点“不堪入目”。我所在的制冷专业,35名学生中只有2名女生,且被同学们亲切的取了外号,一副扑克牌中的“大鬼”“小鬼”。光听外号可想的是他们长得怎么样了。
二十出头的男生有的是精力,荷尔蒙过剩,但大部分人又没有机会谈恋爱,连女孩手都没摸过,只能看着宿舍墙上贴的女明星海报而意淫。除了上课和偶尔逃课,有时装模作样的去图书馆晚自修,偷瞄美女。更多的时间只能是运动场挥洒汗水,踢球、打球,消耗多余的荷尔蒙。然后周末在宿舍通宵打拖拉机(大小鬼的外号就是打拖拉机的时候被人起的),或者某个人在宿舍叫一声,喝啤酒去喽,几个人就楼下的小店,一包花生,几瓶啤酒,从球赛到美女,从巴乔到罗马里奥,从李嘉欣、周慧敏到钟楚红,或者八卦,亦或畅想未来,胡聊胡嗨又一个晚上。
快要毕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要准备找工作事宜。从快乐的舒适区到来知的人生所新阶段,既忐忑又紧张,既有压力又觉得兴奋,既单纯而又充满了未来的幻想。
在那个大学生还能包分配的年代,来自珠三角生源的学生,一般不用着急,要么毕业后政府会给他们安排比较好的工作单位,要么家里的条件都会比较好,可以回去继承家族事业,或者家里已经帮他们安排好了工作。原来这其他地方的生源,相对家里经济比较落后,大多数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够在珠三角经济较好的地方找到接收的单位,这样不用被学校把档案打回原籍,在当地就业。
作为来自粤北山区的我,虽然家里在县城也算是小康之家,家里还是希望能够跳出这个小县城去大城市发展。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可以让我和我的下一代生活的更好。所以像我这类学生都随时关注各地的招聘会消息,准备着找工作的未知之旅。也算是人生开始了独立的历程。
找工作也要做些准备,除了复印学校的推荐表成绩单之外,有人买了西装领带(尽管穿着龙袍也有点不像太子),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联络,大家都要花了好几百块钱去配一个BB机(现在想想一个BB机初装费要好几百,月费要好几十,对于当年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四百块钱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很奢侈的投资了)。
12月底,在学生就传开了,南方日报登记了一则新闻,深圳人事局公开宣布,1997年深圳计划接收一万名应届毕业生,将于97年一月在深圳人才大市场举行公开招聘会,欢迎全国优秀的毕业生落户深圳。家里人也怕我不知道这个消息,专门打电话来告诉我要去深圳碰运气。
二去深圳
深圳的人才招聘会,记得是在97年的1月初。因为以前回家挤火车挤怕了,很难买得到票。所以提前去东站买车票,买了票才知道广州去深圳的票随时来买都有,即买即走。当然,因为票价贵。当时广州去深圳的票价有两种,一是单程45块,要2个半小时,二是单程75,一个小时就到了。票价已经充分体现了什么叫时间就是金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