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屋顶上观察情况的大匠人姜爱国踩着梯子下来了,和宁珞石说:“小宁啊,教室上面的瓦片坏的多些,下面的木板可能都朽了,要全部起了重新铺。你住的这一排房子还行,只有几个地方把瓦换了就行。这样子,先干教室上面的活,下午最后再收拾你这一排房子。你看能成不?”
“能行,我没有啥。”
“喔就好,”转过身对着社员们喊:“大伙歇一会就开始,按来时分配的活计,搭板的先帮着和泥的和泥,溜瓦的先上房,动作麻利点,不要磨洋工,早干完早收工。”
“姜叔,我回屋给大伙烧开水。”
“好,水烧好给大家把茶泡上,茶叶我带来了。”
回屋先做饭,蒸了些红薯,烧了拌汤,饼子就咸菜,早饭就简单解决了。小黑狗吃了几口,兴致不高,摇着尾巴跟着宁珞石跑来跑去。
烧了一大锅热水,把几个热水瓶都灌满,提到外面。大柏树下的桌子上,大伙带来的大茶水壶也添满热水,抓一把沫子茶叶泡上。
这时间大家已经干的热火朝天了,教室屋顶上的瓦片已经全部揭起来,顺着两根竹竿溜下来了。地上的泥巴也快和好了,这也是技术活,黄土,石灰,短麦秆按比例加水均匀搅拌,既不能稀也不能干。和好的泥巴就由屋顶和地上的俩个人用铁掀接力送上去,补在损坏的地方。
搞完后勤的宁珞石看着大家忙碌,不时地帮忙扶个梯子,递个工具,听大家聊着闲话。
说的高兴了,杏花她娘和黑牛的撺掇着,要爱热闹的万良大叔吼几句秦腔。大伙也停下手里的活,到大柏树下喝茶歇息。万良大叔站在屋顶,找借口推辞,不料大家伙异口同声地起哄:“刘万良,来一个!”
气氛上来了,万良大叔也不怯场,向大家拱拱手,清了下嗓子,有模有样的吼起了秦腔三滴血中的一段。
“仁兄请坐,听我道来……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姐入牢笼她又逃窜,大料她逃难到此间。为寻亲那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
“好……”
“再来一个!”
喝彩声噼里啪啦的掌声响了起来,特别是爱凑热闹的黑牛更是激动,脸涨的红红的,使劲拍着巴掌。
万良大叔唱起来情绪激昂,铿锵有力,大家伙也听得有滋有味,神采飞扬。
看着纯朴的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纯真笑容,宁珞石感到了他们说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喜悦。
自己能够重新体会这个时代的特有的韵味,再一次和这个时代的人一起经历即将开始的天翻地覆的改成,一步一步见证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多么的幸运。
听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宁珞石发现自己心底里自重生以来对这个世界的疏离和戒备已经开始淡去,自己好像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这个世界了,不会再以一个孤独过客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趁着大伙喝水休息,宁珞石和姜爱国讲了一下要去大队部的事情,姜爱国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快去吧,昨天宝国回家提过,好像跟你们知青回城的事有关。”
回屋里拍打干净衣服上的灰尘,擦一把脸,挎背着草绿色帆布书包,装了上次回家带来的一包茶叶。嘱咐了小黑狗两句,让他好好看门,小黑狗汪汪一叫,好像说:“知道了!”
大队部在槐林寺村东边,距离姜家塬村不远,也就一里多路。槐林寺村比较大,有五个生产小队。大队部和村小学相邻,进了大队部的院子,问了一下,姜支书在办公室。
找到支书的房子,门开着,里面有人说话。
“……行,那就让赵美丽去,你去把人喊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