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王瑛还躺在床上,手机滴冬响起,是林双玉发来了一条短信。
“瑛子,我已经坐上了早班车回镇上了,中午以前要赶到山里去。你就在县里等着,把【营业执照】拿到手后,给常欣欣打个电话,让她办理刻制印鉴和银行的开户手续。”
林双玉坐在公交车上,又给李桠发了一条消息,告诉她营业执照的事情已经办妥。自己昨天和瑛子一起见了张丁儒,那个人不错,是个好领导。他把公司作为了自己的联系点,以后会大力支持葛根开发项目的。你记着,我对他说咱们是在路边的饭店吃饭时认识的,不要说岔了。你告诉他,我和瑛子给你打过电话,说营业执照的问题解决了,你代表我和王瑛谢谢他。这件事情办的很漂亮,我和瑛子都挺高兴。
李桠很快就回复了,只是简单的几个字:收到,欣慰!
七月,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即便是在深山里,中午时分的太阳也很毒辣。
林双玉让李建军调整了作息时间,早晚趁着天凉多干一会,午饭后给工人们留出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
一排乳白色的彩钢板房矗立在离老屋五百多米远一块平坦的地块里。这块地有十五、六亩,原来是生产队的晒场,地势高,向阳。
这里是林双玉规划的葛王公司的生活区,现在已经住进了三十多个工人,除了几个三、四十岁的妇女外,其余全是青壮年男子。
李建军是这三十多个工人的领导,这几天,他领着大家起早贪黑地采集葛藤,整理土地,培育葛苗。
葛苗的培育也算是个技术活。首先要到山林里采割两年生已经完全木质化的葛藤,然后把这些葛藤剪切成二十公分左右的短节,每个短节上至少要保留一个芽点。在芽点上边三公分的地方剪断,剪口要平整,芽点下边十五公分处剪成斜口,然后把芽点朝上,斜口朝下斜插在提前整理好的苗床上,浇足定根水,最后再覆盖上农用薄膜,薄膜上边撒上一些干草树叶遮阴,遮挡夏日阳光的直射。每天晚上还要把薄膜揭开通风,清晨太阳出来之前再盖上。
这种育苗技术是林双玉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请教了有葛根种植经验的网友后,结合去年冬天培育葛苗的经验,自己摸索出来的。他同李老汉和李建军商量过,用这种方法应该能保证种苗的成活率。
现在的气温比较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扦插的葛藤就可以生根萌芽。冬季来临之前,这些幼苗有差不多三个月的生长时间,能长出五、六片真叶,根系也会初步形成。入冬前,只要采取一些保温防冻措施,应该可以安全地越冬。明年开春,这些种苗很快就会苏醒,清明节过后,就可以向大田移栽了。
在水肥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当年移栽的葛藤可以长到七八米长。
刚开始培育种苗时候,李建军采取的是集体劳动的方式,清晨带领着工人们一块上山采集葛藤,中午时分一起回来,吃过午饭后,休息一会,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剪切种苗,晚饭后趁着天还没有黑的时候,大家再一齐动手,将当天剪切好的种苗扦插在苗圃里。
干了几天,林双玉觉得这种方式的效率太低,让李建军将工人们分成七个小组,每组三男一女,三个男劳力负责上山采集葛藤,女工在家里负责制作扦插材料。
根据前两天的育种情况,林双玉帮助李建军制定了小组每日的生产定额,没有完成定额任务的按比例扣减基本工资,超额完成任务的按照超额的比例计发奖金。
扦插浇水覆膜等工作安排专人负责,也有相应的定额任务。
实行这种办法后,李建军不用每天往山上跑了,专门负责检查扦插材料的质量,考核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
工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原来,人均每日完成葛苗扦插数量只有六百多株,实行定额的第一天,人均产量就达到了八百株。随着工人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人均日产量很快就超过了一千株。
五天后,有个小组创造了人均日产量一千六百株的记录。
为了创造这个记录,这个小组的几个工人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就上了山,当别的组的人还在吃早饭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已经背着一大捆葛藤回来了。这一天,这个组的四个人,除了基本工资外,每个人光超产奖金就拿到了一百多块钱。
林双玉对李建军和常欣欣说,这就是管理的效益。
采取合理恰当的管理形式,不仅会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降低管理的难度。当年全国农村咂掉大锅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八亿农民的吃饭问题。
李建军虽然说当了多年的村干部,但在生产管理方面没有什么经验。他原以为自己就是个工头,任务是领着大家干活,只要自己肯卖力气,带头出力流汗就可以了,没有想到当个工头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林双玉制定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的效果他是清楚地看到了,除了惊讶之外,就是满满的信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