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的采挖比预想的要顺利一些。
四个作业队,十几个生产小组的两百多名工人,分布在方圆五公里的八个采挖区域,每天都会运回三十多吨鲜葛根,大的足有二十多公分粗,长度可以达到两米,这样一根葛根的重量就有过五十多公斤。
葛根切丁机在新建的羊场院子里安装好了,这个机器的自动化程度高,使用起来很方便。
工人们把鲜葛根在清洗池里冲刷干净,送到切丁机的进料斗,机器会根据物料的直径,自动调节刀头的张开角度,完成葛根的去皮和切丁。机器的另一端,传送带会把边长一点五公分、切得整整齐齐的正方形小丁送到成品料仓里。工人们把料仓里的葛根丁盛放在直径两米的大竹筛子里,摊铺均匀,放到院子里晾晒,每隔两小时翻动一次。
入冬以来的天气一直不错,气温虽说一天天降低,但连续十多天都是阳光普照的大晴天。葛根丁在暖暖的太阳光下,经过三四天的晾晒,水分能降到百分之十三以内,就可以装袋入库了。
第一批葛根丁晒干后,林双玉让人装了几十公斤样品,用快递发到省城的王瑛手里。王瑛拿到这些样品,立即分送到事先联系过的几个中药制药厂,还有中药材批发市场几个大的批发商手里,请他们这些葛根丁的质量进行检验。
两天后,有用户要求报价,要求确定供应数量。王瑛不着急,准备再拖上几天,等联系过的大部分客户都有消息后,再挨个登门拜访,商谈价格和供应数量。
切丁机刚开始运转的那几天,林双玉一直盯在现场,仔细观察各个环节的生产情况。他发现,由于野生葛根的形状很不规则,机器在自动削皮时浪费很大,再加上切丁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实际加工出来的葛根丁的重量,最多只有原料的一半。
他打电话给切丁机的生产厂家,人家告诉他,这个型号的机器就是这样,除了对形状不规则的葛根提前进行人工截短,可以提高一点成品率外,没有其他的改进办法。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得购买具有仿形切削功能的去皮机,这种机器的价格很高,一台就要二十万元,一般的葛根加工厂觉得不划算,是不会考虑的。
从设备着手解决成品率低的问题这条路走不通,林双玉不想就此放弃。
虽说鲜葛根的直接成本每公斤不到一元钱,浪费一些,不会对最终的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看着一堆一堆被机器削下来的葛根被当做垃圾,送到远处的荒地里沤肥,他的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
林双玉想,葛根的营养成分丰富,不仅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还有许多的微量元素,是很好的保健食品。既然人类可以把葛根当成食物,那葛根是不是也可以当做山羊的饲料呢?如果羊儿爱吃的话,可以把这些加工过程中废弃的葛根用来喂,从营养成分上来说,葛根应该可以代替精饲料。
有了这种想法,马上就付诸行动。
林双玉捡了一些在收储时当做不合格品扔掉的小葛根,清洗干净后用砍刀砍成薄片,来到了羊圈。
一百头波尔山羊都怀上了小羊,受孕较早的那些母羊肚子浑圆,一个多月后就要生产了。孕期的母羊对食物、饮水和环境的要求有一点挑剔,李老汉对它们的照料也更加的精心。
林双玉走进羊圈,羊儿认识经常来看望自己的这个老熟人,并不排斥他的靠近,有几头活泼胆大的还主动凑过来亲热。
林双玉把手里的葛根片送到了身旁的羊儿嘴边,看来这些羊的口味不尽相同,有的凑上来闻了闻,不屑地摇着头走了,有的着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了舔,没多大兴趣,也掉头离开,只有两只体格健壮的山羊对这几片葛根表现出了一些兴趣,各自叼了一片,躲到一边咀嚼起来,嘴边冒出了白色的泡沫。
林双玉对这个结果很满意,看来葛根不是山羊讨厌的食物,只是不同的个体接受这种食物的程度不同。如果把这些葛根打碎,混合一些他们爱吃的东西,像麸皮、豆粕,玉米粉、盐巴之类的,应该能成为它们喜欢的美味。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老汉。李老汉说,这些羊现在都吃得饱饱的,如果让它们饿上一天,保准会抢着吃这些东西的。
林双玉说,现在这些羊都怀着小羊,个个都是金贵之体,你能舍得让它们一天都不吃一点东西吗?没关系,自己只是做个实验。山羊是反刍动物,葛根的木质纤维含量很高,应该能够增强羊只的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如果晒干以后的葛根羊儿也能吃,那就再好不过了。
他把李建军叫到切丁机前,指着地上一堆切削下来的葛根说,这些都是好好的东西,不能就这么当成垃圾扔了,安排一个人,把这些下脚料和过磅那里挑拣出来的不合格葛根收集到一块,在河边找块空地晾干后储备起来。
李建军不明白他收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说现在加工这块的人力很紧张,主要是晾晒太费功夫了,竹筛的数量已经稳定在两千个左右,院子里摆不开,将近一半的筛子已经摆到河边上了,光是负责翻晒的工人已经有十个人,还忙不过来。
林双玉说,工人要是不够,你自己和李伟商量,从作业队抽调几个人过来。这些加工过程废弃的葛根,自己要开发别的用途,你给我安排人就是了。
晚上,林双玉给王瑛打了一个电话,说了葛根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这个情况,说自己想把这些废弃的葛根加工成山羊饲料,让她和李桠商量,找个地方,把葛根的成份做个全分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