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往往有些决定终身的时间,好似电灯在大都市的夜里突然亮起来一样,永恒的火焰在昏黑的灵魂中燃着了。只要一颗灵魂中跳出一点火星,就能把灵火带给那个期待着的灵魂。这个春天的黄昏,奥里维安安静静的说话,在残废的小身体所禁锢的精神中间,好象在一盏歪歪斜斜的灯笼里,燃起了永远不熄的光明。
今日早上上班的路上看到你小伙伴和一个女孩子起,第一反应是你,然而细细观察了一下,那个女孩子有点瘦小,不像你,就觉得不是你,但是在进休息室时看到你们一起去加水,居然真的是你,大脑瞬间痴呆。自己真的是越来越迟钝了,眼睛也是越来越瞎了。女孩子真的很神奇,换个发型、换套衣服、化个妆,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神奇的特性我一直无法理解其中原理,每次都傻傻的认错。几日不见,感觉你变了一个人似的,也许不是你变了,而是我的眼睛变了,或者皆不是,是空气的流动变了。无法理解所发生的一切,世界用它的意志支配一切,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对它的反抗,它不会直接毁灭人类,而是在美的里面添加一些庸俗,人类自我毁灭。
内心的平静,总容易受到外部事件的影响,一片落叶,也能打破湖水的宁静,人每天都需要洗漱,以去除身上的污垢,却对心灵的洁净视而不见,让心灵一直堆积污垢,尘埃已经不足形容之。虽说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这都是针对少部人有缘人而言的,大部分人还是要学神秀“身是善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人的高尚不应该寄子外部条件,而是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其它途径。中间没有任何中庸空间。月亮与便士不可能兼得,很多人都往中间部分挤,真是让人受够了。说什么只要三便士和半个月亮就够了,天哪,这谁顶得住呀。理由说的还让人无法反驳。
都不想与他们争高下,主要还是争不赢。
大家都无法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充满偏见,与自己有差异就想慧,怼不赢就选择不听,这样的人说理是没有效果的,大家都不能完整的听一个人阐述完观点就打断、嘲讽、各种否定、各种怼,这谁顶得住呀。他们的这种观点很脆弱,没有生命力,时间久了不用人们去打击就会自动枯萎死亡。人活着需要吸收营养,思想或者观点也是需要吸收营养,如果拒绝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就和人拒绝吃饭一样,时间久了,后果就很明显了。
书籍是精神的食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不止对食物墓窝,对书籍也要饕雾,开卷总是有益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欢阅读呢。现在的书籍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书很便宜(相对而言,对我来说还是挺贵的),各种书都有,如果对书籍很饕易,又没什么经济能力,那有个手机就可以了,电子书那么多,各种免费的资源,简直满足。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囤书癖,囤了很多书都没有时间看,看完一本书平均书架就要多三四本书,如果连图书馆或者逛大佬的书架那书架就要多很多书了,古人苦于无书可读,今人苦于无心读。书越读越多,人却越读越笨。
每日午休过后,就会特别的困,脑海里面一片混沌,写的内容也就是“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我只想写你,落笔却是其它内容,爱上一个人,是爱上一个独立的人格,还是爱上自己的影子,这很难辨别,人们容易厌倦爱情,是真的厌倦了爱情,还是厌倦了自己,正如“我的灵魂厌倦了我的生命”,写的是对你的情书,笔下的却是我的影子。这可能就是有史以来最不像情书的情书,写到目前,我已经分不清楚是不是情书了,但我想应该是的,我是为了你而写。《查令十字街》在里面也没谈到什么情爱,但很多人都认为是情书,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一年的书信,里面谈的更多的是山水和生活琐事,但人们也认为是情书。可见情书并不仅仅是写情爱,更多的是一颗心与另-颗心的沟通与回应。有情景语皆情语,无情万物皆可杀。
有很多人都喜欢柏拉图式的爱情,可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屈从子肉体的欲望,不知道是对柏拉图爱情有误解,还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才选择柏拉图呢,这是一个问题。我看到支离破碎的心,也看到一颗心的沦亡,看到谎言也看到真情、看到虚荣、也看到苦闷、看到人流、也看到孤独的背影--.,这一切使人无所适从。我追求生命的吟唱,我追寻自然的舞蹈,我追求死亡与毁灭,直到庸俗缠绕。我永远都只是世界的观察者,残酷的清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