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没注意天气,下到二楼之时才发现下雨了,想回去取伞,感觉雨不是很大,又加上不想再爬楼,故没有去取,出门之后发现今日的雨很细呢,让我想起小时候,像这种天气适合刈草,草很嫩又靠的比较紧,刈起来就很轻松,很快就能弄到一天的量了,不知道是不是人老的缘故,或者是这边比较荒芜的原因,有时听到鸟鸣雨声就会忍不住思乡怀念小时候,我从来不知道季节是有味道的,也从来不知道我的血液留着如此浓厚的农民之血,不用看时间,不用实地看到农作物和农人,只要一阵风一阵雨一声鸟鸣,我就能嗅到这个时间,农人都该做些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这也许是回忆的发酵,也许是天性的本能。我总觉得老一辈的人很神奇,没有钟表及计时的工具,却能很好的感应天时,察万物之机,顺物性,应天时而行,这种智想是很多人在书中穷极一生的都在子说而又找不到的,小时不懂,现在也还是似懂非懂,当老一辈都逝世之后,这种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是不是也会终结,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一些工具,是省时省力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没有那个时代能想现在这样,把很多农人从土地里面解脱出来,这些都归功于科技的发展,如果能用从土地里面好、解脱出来的人数做衡量文明发展的程度,那么在过去的历史中从来没有那个时代能像这个时代伟大。不过其实我并不太喜欢什么都按时间去做事,我喜欢随性做事,只有是自己一个人,我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事,很懒散,做什么都慢悠悠的,什么事情都不做计划,小时候我真是恨死做农活,做家务了,除了上学就是干农活做家务,很少有空闲时间的,交明友时间都没有。现在当一切都逐渐随风消逝的时候,我总有莫名的悲伤,消逝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而是-种自古以来的一一种生活方式及态度,蕴含了太多的智慧及文明的脉搏,有业与泪,有辉煌也有荒郊,太多太多,这些都只能留给后来者去缅怀以及去追子,就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追寻先秦时期的文明的血液与源代码,用这出虹液来替这个混浊的时代注入活力及换血。
《幽窗小记》里面有一句“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我挺喜欢这句话的,中国自古的哲学观大多都是围绕“天人合一”而展开的,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天人合一,按劣者理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中国地理位置就是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人口也多,那时候也没杂交水稻这种高产量的农作物,想要活下去就得精耕细作,在精耕细作的过程中,慢慢的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规律,顺时而做,尊重万物的性情,察万物之机,做防范之事,从二十四节气中就可窥一二。人如果缺少对大自然的敬畏,就会缺少对生命的尊重,我爷爷就是那代人就是如此的,把牛猪或鸡鸭猫之类的,都像对待人似的,关怀备至,若鸡鸭突然死了,会被我爷爷拿去找个地方葬了。这些智想我感识到的太迟,我只能日送这个时代的逝去,以及在新时代挣扎。
↑返回顶部↑